楊貧智
【摘要】“管理”與“經營”二者都有謀劃、約束、整理、處置的意思。與課堂或班級結合起來使用時,“班級管理”賦予班主任更多的是一種權威感,班主任是管理者,負責管理班級的一切事務,給人的感覺較為負向;而“班級經營”則有著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與教學環境以供學生學習的意境,給人的感受較為正向,班主任作為經營者扮演的角色更為多元,如啟發者、導引者、規劃者、設計者、管理者等。因此,相對而言,“班級經營”這樣一個概念會更加突出對人的尊重,注重生態教育。
【關鍵詞】管理與經營 班級管理 班級經營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67-01
一般我們都說班級管理,“管理”與“經營”二者都有謀劃、約束、整理、處置的意思。我認為“班級管理”賦予班主任更多的是一種權威感,對班級而言,班主任是管理者,負責管理班級的一切事務,給人的感覺較為負向;而“班級經營”則有著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與教學環境以供學生學習的意境,給人的感受較為正向,班主任作為經營者扮演的角色更為多元,如啟發者、導引者、規劃者、設計者、管理者等。因此,相對而言,“班級經營”這樣一個概念會更加突出對人的尊重,注重生態教育。
那么,接下來我就談談我在班級經營中的幾點做法:
一、人性化的班級經營架構
班長的職責:班級管理全部工作副班長:重點是考勤和學習、集會紀律;督查體育委員、紀律委員和生活委員的相關工作;學習委員:班級學習氛圍的創建工作,組織好早讀、自習的學習;督查三位科代表完成各自的相關工作;團支書:負責班級團的工作和班級建設工作;督查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和勞動衛生委員的工作。
二、藝術化的解決班級經營過程中的問題
在實施班級經營管理過程中,肯定會有諸多不如意,甚至會有很麻煩的事,那該怎么落實到位呢?
(一)防微杜漸,阻止“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一旦產生,其后果真的很嚴重。在一個班級里,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班級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破窗戶。例如,盡管我們是全寄宿學校,學生住在學校,上課也會遲到,開始是個別行為,如果任其發展,慢慢就變成了大眾行為。從某種角度說,這就是一種 “破窗效應”?;诖?,我就和班長設局:班長特意遲到一次,且被我抓到,什么話也不用說,堅強地執行班級管理措施,班長還要完成我指定的抄寫內容,并在全班展示。這件事對全班學生影響不小,他們都覺得我對班長違紀的處理沒遷就班長,尤其是那幾個喜歡遲到的女生和一個男生,再也不敢遲到了!“破窗效應”得到及時解決,就能阻止問題向縱深方向發展。
(二)還要有點“忽悠”的本事
在信息發達的今天,想想現在的經營之道,除了貨真價實之外,若沒有一套“忽悠“的本領,自己的好東西也很難推銷給別人。為了達到這點,我也會設局去“忽悠”學生,開學不久,我都會有意識地把教案記下來,上課時,完全不看書本和教案把課講完,做到準確無誤的點出書本每頁的內容;或者有意無意不用作圖工具反手在黑板上畫個幾何圖形,或者和學生做做即興心算的游戲,我的“超速”和他們的“龜速”常常形成對比,這些“真本事”,可以使學生覺得老師專業本領很大,而會計部絕大部分女生的數學又極差,經歷幾次這樣有意識的“忽悠”后,學生就會對老師親之信之。
(三)進行正面的“從眾”教育
每個人都有一種“從眾”的心理。就如上面的“破窗效應”,其實也是一種負面的“從眾”思想。我這里要說的是抓住正面的“從眾”教育,即要從多數人著手,然后讓這多數人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讓少數人不自覺地想要跟隨。如果一個班難搞,不外乎兩個問題:班級沒有主流影響,一盤散沙;或者班級有那么幾個“刺頭”興風作浪;更或者兼而有之。當多數人自然發揮他的影響力時,那些少數人也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慢慢地,跟著“大多數”一起進步,從而達到整個班的進步。
(四)潤物無聲,笑對學生到白頭
沒有海量就做不好中職教師,因為每年你都要接納一群大鬧天宮,或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孩子。面對頑徒,唐僧尚能念念緊箍咒,而我們面對一群群頑童,卻無計可施,比如我們的學生課堂任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卻兩眼發呆一臉茫然,偶爾給個回應就是“不知道”,睡意濃濃或是干脆睡覺的、低頭玩手機的更是讓人無語,我們常常感慨“哥哪是在上課,上的就是寂寞”。你能跟學生急嗎?無須生氣,生氣上火,容易傷肝。這時候就我們需要永葆寬容之心,偶爾放他們一馬。
三、民主化的班級自主經營
班級自主經營就是培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力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有了學生對班主任高度的信任,班級經營就簡單了。我采用的是“班長負責制”,給學生灌輸的理念就是班長就是班主任,班長的話就等于是班主任說的,副班長、學習委員和團支書對班長直接負責。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級民主自治,班長負責督促、落實到位,而班主任要做的只是極個別違紀和學校與會計部的各項要求及時告知班長,讓大家去執行就可!
參考文獻:
[1]《The Atlantic Monthly》中《Broken Windows》的“破窗效應”,1982.3
[2]《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從眾行為”,19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