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法律意識是建立法治社會的重要條件,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對法治教育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中學生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只有加強法制教育才能很好地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這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就初中政治課中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政治;法律意識;政治教學;課堂教學
所謂法律意識就是學生對法律現象的思想和觀點表示贊同并自覺遵守的一種行為,也是法律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學生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本質有了理性認識從而形成遵照法律規定進行活動的思維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課程標準以及青少年的法律素質現狀決定了該門課程的教育功能,那就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思想政治課堂對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培養,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自己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經驗,我總結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榜樣示范,提高政治教師自身的法律素質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想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先正其身,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并認同教師的做法。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能懂法、守法,就無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法律教育,因為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憑什么讓學生做到,這樣的法律教育就會失去原本的威懾力變得蒼白而無力。作為初中政治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法律意識的融入和思想的糾正,教師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現狀,就必須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完善自己的傳授技能。教育改革以來,我國陸續陸續頒布了《教育法》《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重要教育法律,依法治教已經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師首先必須樹立牢固的法律觀念,深入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教師。一個具有很好法律修養的教師才能通過日常的行為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最終培養出擁有堅定法律意識的學生。
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時效性
中學思想政治課課堂可以說是系統學生法律知識的重要場所。在中學階段開展傳授法律意識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而提高法律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融入日常的課堂授課當中,在優化課堂的基礎上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高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實效。在以課堂為主的基礎上再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學法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要多關注一些相關的法律信息,及時將一些違法案件帶到課堂上供學生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中央電視臺的法制頻道《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欄目,盡量多地搜集與法律條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時政大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去意識到法律對以后的重要性,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改變教師單純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的局面,還能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與自己相關的法律常識。在政治課堂上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為主,法治教育為輔,兩者相輔相成、有效結合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教學活動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為以后走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逐漸形成完整的人格,承擔起法定的公民義務,在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外還要接受法律的監督。
三、選取生活實例,增強學生法律意識
根據公安部門不完全的統計,在全國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當的比例,并呈現逐年增加、年齡漸小的趨勢。究其原因,除了嬌生慣養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識的淡薄,有的甚至沒有法律概念。思想政治課對于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法、懂法,增強遵紀守法意識,減少違法犯罪。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身邊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學以
致用。
四、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單位,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響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中學生社會化能否順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環境。一個人在個性還沒有定型時,最容易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往往被人們遺忘。所以初中政治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還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學生家長也加入到受教育的行列中。政治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家訪或在班上開展法制家長學習交流活動,發揮好家長學校的作用,對學生的父母進行法律意識培養,改變他們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導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起平等的關系,例如,父母要學會尊重子女的隱私權,不要翻看子女的日記和手機,只有尊重才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家長除了要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撫養外,還要跟學校保持一定的聯系,及時進行溝通,共同幫助其成長。
法律意識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學校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要想培養出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就必須實現家校合力,雙管齊下才能將法律意識潛移默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為中學生建立法律意識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它不僅需要家校合力,還需要社會及政府的支持,綜合各方面的力量一起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中學生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只有加強對其的法制教育,培養出中學生的法律意識,才能確保中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丹陽.強化法律基礎課的思想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3.
[2]張貴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房娟(1982—),女,陜西咸陽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