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智子+韓堯+韓靜
摘要:在中國當前的經濟背景之下,只有緊跟時代的腳步,磨刀不誤砍柴工,杜絕外強中干,不斷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提高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視程度,才能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站住腳跟。建立科學的風險識別機制,幫助企業有效的規避風險,從而使企業在未知的道路越走越遠。同時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和監管力度,確保每一條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合法性,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從而為企業獲取最大利潤。
關鍵詞:內部控制;建設研究;加強控制
一、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基本要求
(一)必須涵蓋企業全部業務范圍
當前,“風險控制導向”內部控制框架模式成為企業采用的主流模式,其在五要素的基礎上拓展到了八要素,將“內部環境”取代了“控制環境”,在“內部環境”中引入了風險管理理念、風險偏好兩個概念。此外,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所覆蓋的報告范圍也超出了內部控制整合框架財務報告的范圍,它提出的目標也上升到了“戰略目標”層次; 最重要的是,它將風險的控制管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重視了對于風險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企業要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切合自身實際的內控體系,并與企業現有的管理體系整合成一體化管理體系,不僅包括企業發展目標、原則、內容等基本規范,還包括對各個部門具體工作的規范。
(二)必須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統
內部控制的基礎是企業內部分工,核心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對企業而言,一是要做好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前準備。內控整合項目啟動時要成立以法人為第一責任人、高管為成員的內控體系整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及決策等全局性、方向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實施小組,負責日常聯絡、內控工作協調及內控建設過程中重要問題的討論; 實施小組下設項目組,負責內控相關工作的具體開展和實施。二是要編制一本實用的《內部控制手冊》。《內部控制手冊》要涵蓋企業業務和管理的各個環節,著重突出重要單位、重要業務、重要流程和重要風險點的管控。要確立目標責任制、財務審計監督、績效考核、崗位交流、崗位培訓、重大事項匯報、職務聘任等為主要內容的獎懲約束管理機制,進一步明確內部控制建設是以財務為核心并輻射相關業務管理流程的控制制度,使得成本效益性原則得以較好體現。三是要建立一套好的運行機制,提高作業效率,從而保證企業內部控制能夠得到有效貫徹實施。
二、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
(一)結合實際進行風險評估,科學制定應對方案
風險評估是識別單位風險,并進行風險應對的過程。所以,風險評估需要首先了解可能產生的風險事項和情形。了解了風險事項之后,就要利用企業內部已有的風險評估機制,對這些風險進行判斷,是否是在本企業的風險偏好范圍內的。要按照“目標 - 風險 - 控制”的模式,圍繞風險控制目標,從戰略 - 目標 - 業務層面,實現目標銜接一致,并具有可操作性,以風險為導向,根據識別出的影響目標實現的內部和外部風險因素選擇規避、降低、分擔或承受風險,并制定系列的控制措施,把風險控制在主體的風險容限和容量范圍之內。企業應當結合不同發展階段和業務拓展情況,持續收集與風險變化相關的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及時調整風險應對策略。
(二)根據評估結果,進行企業業務層面風險控制建設
首先,確定業務層面風險控制框架。企業要根據自身生產經營業務情況,結合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等體系要求,以采購業務、銷售業務、研發業務等多項應用指引內容為基礎,將企業生產經營業務劃分為采購業務、銷售業務、研發業務、生產業務、存貨管理等若干個一級流程和若干個末級流程。其次,合理分工,明確流程,梳理責任人。梳理責任人應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在深入領會負責模塊對應的相關應用指引要求和相關體系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采用詢問、查閱、綜合分析等方法,全面梳理業務流程,確定流程控制目標,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固有風險,并組織開展風險性質及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度、重要性等方面的討論,最終明確風險等級。項目組綜合風險態度、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風險控制點(關鍵控制點與一般控制點),評估現有流程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優化、完善業務流程,整合、優化末級流程的流程圖、流程描述、風險控制措施。在流程梳理的基礎上,制定或修訂管理制度。再次,開展流程試運行,檢驗流程設計合理性及運行有效性,進一步完善流程。要組織各業務部門進行流程試運行與部門自查,各流程主推部門為試運行與自查的責任單位,內控小組配合完成,通過流程試運行與自查識別流程設計與運行缺陷,按照“依據缺陷標準,確認缺陷類型 - 分析缺陷產生的根源 - 溝通缺陷整改方案 - 報告缺陷及整改方案 - 補充測試,確認缺陷整改效果”的過程組織完成缺陷整改。
(三)建立內部溝通機制
在企業管理層方面,要成立內控領導小組,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帶領員工共同進行內控建設,為內控的推進提供良好內部環境。首先,應建立例會制度。各職能及生產部門須在會上以書面形式上報“內控工作報告”,匯報內控的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解決的方案、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企業給予協助的事項,并由內控領導小組組長對相關的具體問題提出意見和工作指導,會后內控部門負責進行回復,保證所有問題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其次,企業應建立內控體系的定期工作總結。內控負責人就內控開展情況進行工作總結,由內控部門進行通報,督促各單位的內控執行力。第三,要建立重大項目的單獨匯報機制。內控負責人對于內控建設中發現的重大問題要求及時進行匯報,以實時處理可能的重大風險。此外,有關人員聯系方式應公開,作為信息直接傳遞的一個重要渠道,幫助企業及時了解內控風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內控管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有效開展的,其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通過長時間的內控強化,能夠讓企業單位進入到全新的管理時代,能夠讓其里程碑的意義得以實現。因此,相關人員以及單位要對此問題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合理的措施提升內控質量,讓企業單位的內控管理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楊壽成.中小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09:10-11.
[2]王彩虹.中小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8:105.
[3]韓蕊.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04:163-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