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鑫
【摘要】當前,美術教育中書法不斷地被重視。書法的學習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堅持的毅力,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對于書法的教學必須要結合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國書法現狀,然后論述了臨摹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性,不僅有助于學生領略漢字美,發展生活美,還有助于學生書法學習的提高以及文人雅士情懷的培養。
【關鍵詞】中國書法 書法教育 重要性 臨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203-02
一、前言
中國書法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接觸學習書法能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啟發學生的價值觀和觀察能力、開發創造性和想象力等等。對于書法的教學必須要結合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所以在中小學書法學習中必須使學生產生學習書法學習的興趣應與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相結合,融入中國元素、游戲教學、示范教學、變換多種教學方式等方法來使學生對書法學習產生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臨摹在中小學書法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亦將以她獨有的欣賞價值,永遠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書法的學習需要臨摹,是書法愛好者的共識。所謂臨摹,就是書法學習者將歷代的書法精華拿到自己手里,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帖練習,再變成書寫者獨具個性的而貌。臨摹可分為臨寫和摹寫。從次序來說,應當是先摹后臨,由形到神,先象后意,才可以做到形神并茂。臨摹可使書寫技能快速定位,是書法練習的首要步驟,書寫者臨摹得多了,對字帖的理解與會悟就會逐漸加深,其書法當中的藝術思想,表現手法等就能潛移默化的進入你的腦海,而且會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動作。古人有“臨摹功夫”之說,則強調了書法臨摹始于書法學習的重要性。從臨摹到創作,快速定型,少走彎路。“臨摹”還有修身養性之說,臨摹的時候,血壓能夠恢復到正常,使人得以內心平靜。學習書法必須從臨摹入手 ,但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創作。臨摹與創作是書法學習活動的兩個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環節。臨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忠實性臨摹 ;二是分析性臨摹 ;三是印象性臨摹。三個階段由低而高 ,由入而出。創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一家式的創作 ;二是百家式的創作。臨摹在書法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領略漢字的藝術美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有時會采用臨摹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可是臨摹的對象僅僅局限于繪畫作品,其實,如果只是單純進行“依葫蘆畫瓢”的臨摹方式,對于培養學生創造力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作用,臨摹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觀察、審美,從中找到自己創作的靈感和發揮的空間。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臨摹時不要局限于一個狹小的圈子,而應當打開思路,例如書法等,只要與美術相關聯,都可以作為臨摹的對象。中國文字的特殊性賦予其藝術的美感,“方塊字”無論是整體外觀還是內部結構,都充滿了藝術氣息,筆畫之間的起承轉合、起筆停頓、行筆流暢、轉折微頓,不單純講究一筆一畫的美觀,更講究筆畫間的搭配,字與字之間的協調,這樣寫出來的字自然就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二)有助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文字美
文字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等公交時的廣告牌、隨手收到的宣傳單、超市搞活動時的特賣海報等,這里面往往存在大量的藝術字造型,這些宣傳海報常常巧妙地融入了文字藝術。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這樣的素材,并幫助他們分析這些文字為什么會這樣設計,這樣設計又有什么樣的好處。
藝術就是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書法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他們找到生活中存在的藝術。通過搜集宣傳冊上的藝術字造型,再幫助他們進行分析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這些藝術字進行臨摹,這樣做既幫助他們了解到文字的線條美和流暢性,同時也在激發了他們繪畫的靈感。
臨摹的路徑并且貫穿于整個書法的全過程。臨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書法學習者對書法字帖的理解和把握,及表現能力的強弱。文章對書法臨摹教學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三、對培養中小學教育書法臨摹創作的策略
學習書法必須從臨摹入手 ,但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創作。臨摹與創作是書法學習活動的兩個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環節。臨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忠實性臨摹 ;二是分析性臨摹 ;三是印象性臨摹。三個階段由低而高,由入而出。創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一家式的創作 ;二是百家式的創作。這兩個階段是由專而博 ,由他而我。
(一)臨摹意向和方法
臨摹的口的具有階段性,這需要我們對臨摹意向作出具體的分析,這樣才能夠使臨摹走出漫無口標的狀態,漫無口標是臨摹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很多書法的學習者誤以為臨摹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毫無技巧地一遍遍臨摹,書法水平卻往往沒有顯著的提高。因此,書法的學習要注重臨摹過程中的口的性預設,避免事倍功半的練習。比如,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進行臨摹時,是關注線質的體會,還是關注對字體結構的掌握?是關注墨色的變化,還是去更深地領會章法?哪些風格應該更加強化?能否進行新的嘗試……所有這些有關臨摹口的預設的問題,對學生學習的效率都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教學中沒有進行“線”的綜合性分析的情況下,學生的臨摹即使堅持了很長的時間,還是停留在表而化的理解上,難以取得滿意成績,對于章法沒有作較為詳細的分析與啟發,學生的理解也是非常的膚淺,對于常見的章法沒有形成足夠的認識。
總體而言,初學臨摹的學生更多的關注點是在宇的結構上;其次,進一步的關注是“線質”,“章法”。但臨摹要求學生對書法要進行全而的領悟,比如,筆法、筆勢、結宇、氣韻等等。甚至在一些特殊階段,還要對書法所說的“錐劃沙,、“屋漏痕”等,通過練習產生自己的個性化的領悟,或者結合學生自己的獨特領悟做口的性的練習,這都是具有可行性的臨摹學習。endprint
(二)關注臨摹效度的體驗
在進行臨摹的過程中,臨摹意向的差異形成了效果的差異,臨摹的意向具有多樣化,其關注點也各不相同,但就其最終的口標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培養書法創作的能力,因此從經典佳作中學習科學方法的能力,是評定一個人臨摹水平的主要依據,也可稱之為臨摹的效度。
因為臨摹取法意向的不同,給臨摹效果造成了差異,針對臨摹效果的評價我們可以選擇的是一個基本的把握。如創作意向相對摹本理解上的度,形似度、神似度、臨摹科學性的度等,這些基本可以表現出臨摹的效度。我們認為,學生能夠對臨摹的標準形成正確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這決定了其對摹本的領悟及把握。如學生對形似度的理解,往往是相似度越高越好,其實有時因為取法意向的原因,也會有相似度越差越好的情況。就學生臨摹訓練的方式來講,大多要關注摹本中所表現出來的書法家執筆方式,創作時的情感,以及創作材料的選擇等,就臨摹中的神似來講,往往會存在技法接近度、材料、執筆方式等方面的問題。
(三)把握好臨摹中的“守”與“棄”
這里所說的守,就是要守住法度。法度就是人們都對書法的經典作品,從視覺感官上都接受,都認為好的流傳至今的宇,進行筆法結體上的總結歸納,找出它的普遍規律,寫法,這就是法度。法度的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學習者如何才能守住法度呢?這就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狠下功夫認真臨摹,并在一遍遍的臨摹中去反復領悟,獲得深刻的體驗,而以不求精進的粗淺嘗試,想守住法度只能是空想罷了。很多在書法上頗有造詣的書法家的實例告訴我們,只有在反復的臨摹中才能領悟妙法,在法的約束下,靠著苦練趨向精熟,在潛心的繼續臨摹中獲得巧思,也就所守有成了。
臨摹中的“棄”是指因為每個人的個性差異,表現力的差異等,在臨寫中自然會“棄”掉的一些東西“棄”分為兩種情況,有意識的棄掉和無意識的棄掉。無意識棄掉的有可能是一些精華,而有意識棄掉的是學習者自己經過反復的體驗、領悟之后的主觀決定,具有合理性。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引導學生的是,如何能夠主動地棄,盡量避免無意的被動的棄。
當學習者在臨摹一種字帖能夠達到形神兼備的水平時,證明其對原帖的理解已經非常到位了,此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更進一步地去讀貼。臨摹不要僅僅著眼于神似,還要更準確地表現字帖的韻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逐步形成個性化的風格特點。這一境界可以說是達到了遺形取神,融會貫通的水平。
結語
書法是基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非常重視學生書寫能力的培養,且明確提出了各學年段書寫的教學目標,但從書法教育的角度看,其現狀和前景令人擔憂。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是基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開展書法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書法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基本的書法技能培養和書法藝術的欣賞,培養學生的美育,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內在的文化修養,促進其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發展。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的交流溝通方式逐漸都發生了變化,學生的漢字的書寫能力更是有待提高,為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我們必須加強中小學的書法教育。而且重視書法教育也是響應語言課程的基本要求,各個年級段需達到一定的書寫要求。
參考文獻:
[1]儲明珠.試論書法臨摹教學法[J].黑龍江史志,2014,(9):325-325.
[2]劉兆彬.論書法臨摹[J].中國書法,2012,(2):172-174.
[3]侯忠明.論有效學習理論下的書法臨摹[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8(5):96-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