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群
摘要:聲樂演唱中三種唱法的共性是都要用橫膈膜,也就是演唱都要適當地打開喉嚨,都要注意高位置安放,都要注意恰當表現歌曲內容與情感和歌曲藝術風格特點。由于語言、風格、民族地區、生活習慣,形成三種唱法。
關鍵詞:聲樂;三種唱法;風格;特點
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都有其成長發展的歷程,同時也都具有各自的藝術特征。對于三種唱法的形成及其藝術特征的認識,有利于促進了解和把握三種唱法形式的藝術規律,使之成為當今音樂藝術院校聲樂教學中,能夠相互借鑒和補充的藝術形式。
一、美聲唱法
美聲流派又稱“歐洲歌劇樂派”、“意大利美聲樂派”,源于意大利歌劇,其風格特點是:“具有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音色優美、明亮、圓潤、豐滿,音與音的連接平滑勻凈,花腔裝飾樂句流麗靈活。”是“17、18世紀形成于意大利的一種演唱風格。”美聲流派演唱的歌曲以藝術歌曲與歌劇為主。美聲流派在西方的主要歌唱家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吉利,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加里—庫契。并有著名的“世界三大歌王”——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卡雷拉斯。
美聲流派從“五四”運動后傳入我國,并逐步發展繁榮,形成了美聲流派的“中國學派”,我國的美聲流派歌唱家主要有喻宜萱、李獻敏、斯義桂、黃友葵、郎毓秀、周小燕、胡曉平、張建一、梁寧、楊鴻基、汪燕燕、鄭詠、迪里拜爾、付海靜、高曼華、劉捷、劉維維、瘳昌永、戴玉強、程志、王霞、殷秀梅等等。
二、民族唱法
民族流派為中國所獨有,又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民族流派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帶有這三種風格的創作歌曲的演唱流派;狹義的民族流派則只指民歌與民族風格特色較強的藝術歌曲(根據著名詩人抒情短詩或新創作的歌詞譜寫的歌曲)以及民族歌劇的演唱。多年來人們習慣采用狹義的概念。但不容否認,這種狹義的民族流派,一方面直接繼承了我國民歌、戲曲、曲藝等世族傳統流派的音樂精華,另一方面,又吸收借鑒了西方美聲流派的音樂精髓。民族流派的風格特色是自然質樸、真摯含蓄。
民歌是我國民族流派的基石。民歌演唱大多數是純真聲的“自然大本嗓”,說唱性強,音質明亮,發聲部位靠前,情感表達直接、親切、自然。也有少部分民歌采用純假聲或真假聲混合唱法。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民族流派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繼承民族聲樂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西方美聲流派之優長,在保持民族語言、民族氣派的原則上,在高聲區的發聲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突破,并取得了顯著的藝術成果。
與美聲流派的“洋嗓子”相比,我國的民族流派的“土嗓子”。二者相比,具有許多明顯的不同:
其一是音色不同。美聲流派音色較暗;民族流派音色較明亮。
其二是音色變化不同。美聲流派音色變化較大,尤其是換聲時的過渡音區與高聲區,因采用“遮蓋唱法”(也稱“關閉唱法”),音色更有一個明顯的由亮到暗的變化過程;而民族流派音色基本上變化不大。
其三是共鳴調節不同。美聲流派多采用鼻咽腔共鳴,喉頭位置較低,開管較大,聲波振動部位靠后,聲音圓潤、豐滿;民族流派共鳴腔調節短小,聲波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振動較多,聲音靠前,而顯開朗。
其四是語言不同。美聲流派咬字部位靠后;民族流派咬安部位靠前。
其五是排氣量不同。美聲流派排氣量大,聲音寬厚;民族流派排氣量小,聲音靈巧、秀麗、纖細、高亢。
三、流行唱法
流行音樂流派也是“外來品種”,屬于西方現代音樂的一大藝術流派,產生于19世紀后期的美國。也稱“流行音樂”、“通俗歌曲”、“流行歌曲”,還包括校園歌曲與爵士味的搖滾歌曲等等。20世紀30年代,我國曾一度出現過此種類型的歌曲,但不久即遭夭折。改革開放以后,通俗流派再度傳人我國,并很快盛行起來,成為最受青年人歡迎的一大聲樂流派。流行音樂的風格特點是:
第一,嗓音質術,唱法多樣。通俗流派音域不寬,發聲方法無太嚴格要求,常借助話筒演唱。它又分喊聲唱法、柔聲唱法、直聲唱法等多種唱法。
第二,語言簡潔親切,不尚雕鑿。通俗流派追求感情化與口語化,互動感與貼近感強。
第三,形式活潑,載歌載舞。通俗流派追求動感效應,以“狂歌勁舞”見長。
總之,這三種唱法,都要用橫膈膜為呼吸動力松松地唱,打開喉嚨,但打開大小不一樣,用聲不一樣,聲音靠前靠后不一樣,音色不一樣,風格不一樣,混得韻味不一樣,力度不一樣,表現手法不一樣。但也應相同用位置唱。要想使自己聲音持久,這三種方法都要學習正確的科學發聲法,然后發揮自己唱法特點,充分表達歌曲內容,給觀眾一種美的享受。三種唱法各有自己的長處與特點,應當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取長補短。
參考文獻:
[1]郁鈞劍.試論我國聲樂藝術(三大唱法)的風格分類與其體系的確立[J].人民音樂,1986,
[2]吳曉麗.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特點及風格[J].晉中學院學報,2007,(04).
[3]易坤.淺談聲樂三種唱法[J].藝術百家,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