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芝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是開展宣傳和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為了更好的展示考古信息,考古人員要轉變傳統的工作方式,樹立起全新的思想觀念。本文就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工作對傳統考古的依賴性進行分析,并探討考古工作與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的關聯。
關鍵詞:考古工作;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關聯
在我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下,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國家與政府部門的關注,其中考古遺址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體,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成為了文物保護領域研究的焦點。考古遺址博物館是指重大考古發現的現場有意識地保存下來辦成的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博物館在嚴格的考古發掘規程指導下建設。但也要考慮到展覽的需要,與田野考古“四面見生土”的要求不一樣,要有所保留,再現歷史的原貌。中國最早的考古遺址博物館當屬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這是考古工作者對半坡遺址進行大面積發掘后有意識保留下來并建成的考古現場博物館,在世界上也是建館時間較早、影響較大的考古現場博物館之一。
大遺址擁有悠久的歷史,代表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與物質結晶,考古工作的開展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和展示,不僅是對考古信息的傳遞也是考古成果的共享,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需要遵循完整性、真實性的原則,全面、系統的解釋遺址所在地的文化知識與歷史背景,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大遺址的作用。
1 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工作對傳統考古的依賴性
1.1 考古工作與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的關系
在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中,考古工作是其中的基礎,博物館則是開展宣傳和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因此兩者之間是一種共同發展、相輔相成的關系。考古的發現是為了保護考古遺址并建立博物館,考古遺址博物館藏品則主要以遺跡和遺物為主,是博物館展覽的主角,完善的考古科研成果與發掘報告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對于考古工作者而言,他們希望揭開考古背后的面紗,讓更多的歷史文物走入社會大眾的視野,但是這項工作還任重道遠,不僅要具備考古技術水平還需要有能夠進行展示與傳播的平臺。早在10年前國際博物館協會就針對博物館的概念做出了全新的定義,考古遺址博物館實際上就是一個為社會發展設置的非營利性機構,其宗旨是為了達到研究、教育、欣賞的目的,展示出人類社會的各種物質以及非物質遺產。可以看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責任非常重大,考古工作要充分利用考古遺址博物館這個良好的平臺,更好的與公眾之間來實現互動。
考古工作的質量對于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展示有著重要的影響,考古發掘的遺址、遺物等等并非是簡單的研究資料與藏品,更重要的是后續的展品,考古遺址博物館是考古工作的窗口,直接影響著社會大眾對于考古工作的印象。
1.2 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展示要求
從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來看,考古工作是在考古遺址博物館成立之前的,一般情況下建設考古遺址博物館無外乎兩個因素:第一就是在考古發掘工作中有了重大的發現,或者在發掘結束經過文博專家、考古發掘者等一致認定具有重大的發掘意義,如果發掘后進行回填很難讓公眾看到,而利用考古遺址博物館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第二,對于某個遺址在之前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但是由于當時沒有考慮建立考古博物館在發掘之后就及時的回填,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部分學術問題僅僅依靠現有的材料很難解決,于是考古人員需要借助這次發掘的機會重新獲取新的材料,建立考古遺址博物館。對于第一種因素而言,在發掘過程中需要及時根據實際情況的要求來建設考古遺址博物館,但是往往難以對挖掘提出其他的要求;后一種因素則可以提前進行規劃與設計,在發掘時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因此可以更好的掌握主動權,滿足考古工作的要求。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考古工作與考古遺址博物館保管工作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考古挖掘出來什么文物都需要移交給保管部門,與之相比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陳列更加科學。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展示需要依靠考古發掘的各類實物資料,如圖表、影像、文字資料等,由于多數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策劃工作都是由非專業的考古學家完成,在策劃內容時需要依靠相關的專著論文與發掘報告,以此來獲取出土遺物的信息。對于遺址博物館設計人員而言,由于設計工作與今天相距甚遠,要達到形象、生動的設計效果,必須要充分考慮到考古工作研究成果,特別是科技考古報告。
2 考古工作人員的展示意識
在很多的社會大眾眼中考古工作都是遙遠、神秘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研究人員提出考古工作的大眾化問題,關于這一問題學界已經展開了深入的分析:
2.1 考古人員應該具備的展示意識
之所以部分考古遺址博物館的設置存在問題,大多是由于考古工作者自身的意識問題造成的,要解決這一問題考古人員必須要具備正確的展示意識,有全新的傳播理念,可以端正自身的收集、采集、取舍標準,樹立起正確的研究方向。在進行田野考古發掘時需要采用介入式采集的方法,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要求,收集可以滿足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的資料和物品,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多在考古挖掘結束后才進行,導致展覽工作人員的參與機會很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考古工作者必須要樹立起先進的傳播意識和思想。
2.2 考古工作者傳播思想的變化
在田野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需要樹立傳播的思想,但是大多數考古工作者在自身職業的限制下,其傳播方式主要集中在挖掘報告與簡報的編輯上,這種傳播方式實際上是非常狹隘的。作為考古工作者必須要改變傳統的傳播思想,意識到自己在開展考古工作中時面臨的對象應該為普通公眾,為策劃人員、教育服務人員提供資料支持,為考古意識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支持。
考古遺址博物館是當代博物館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其數量與綜合素質都在日漸上升,然而受地理位置、展示本體、研究體系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制約,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公眾關注度明顯不及藝術、自然類博物館。為此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等組織都在積極探索,試圖為考古遺址博物館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博物館展示設計是實踐性極強的項目,提升遺址類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尚需長時間努力,但博物館工作者可將自身的意志與希冀發于心而落于行,以具體的、恰當的設計方案將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現得更淋漓盡致、更符合受眾的認知心理,讓人性化展陳設計成為考古遺址博物館公共宣傳的有效途徑和與觀眾增進互動的直接舉措。endprint
3 提升考古工作與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關聯的方法
3.1 意識形態的方法
①具備統籌的思想觀念。田野考古工作在考古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考古發掘是考古工作的基礎,只有做好這一工作才能夠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支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考古挖掘前避免出現“發掘未動、規劃先行”的現象。需要先制定出完善的發掘計劃,遵循學術研究與展示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統籌合理、積極推進,尋求多個學科的合作和支持,發掘隊伍不僅要考慮挖掘工作還要考慮到后續的保護工作。
②樹立起相關的課題意識。考古發掘者還要具備課題意識,了解課題的提出方法、研究措施與解決方案,始終具備課題的意識,是否具備這一意識是判斷考古發掘工作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的一個標尺。考古學界需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積極的進行規劃,主動參與到遺址保護與發掘工作中,提高考古工作的科學性、計劃性,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有利環境。
③牢記考古發掘信息。考古挖掘工作可以取得何種成功,不僅僅是看考古工作挖掘出的文物類型,更為重要的是挖掘方式的執行,考古人員要摒棄傳統的“挖寶”思想,用“挖土豆”的方式開展工作,獲取更多的一手信息。考古發掘的關鍵就是要獲取到必備的考古信息,考古發掘遺物收集標準應該是物品的信息,并非物品的價值。對于考古發掘者而言,要樹立起信息思想觀念,以信息為標準收集文物,這樣才能夠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展品。
④記錄考古發掘過程。就現階段來看人們在考古遺址博物館中,看到更多的就是發掘出的遺址和遺物,這屬于考古發掘的一種結果,而更為理想的方式就是將考古的各個細節過程展示出來,呈現出完整的過程。除了要發掘田野中的各項材料之外,還可以通過圖象、視頻的方式將相關的信息記錄下來,收集場景,這不僅是考古發掘工作的存檔,也是考古遺址博物館中的特色展品。隨著技術的發展考古攝像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記錄了整個考古過程,可以讓觀眾對考古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拉近觀眾與考古工作之間的距離,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展示提供更為豐富的素材。
⑤注重保護工作的開展。關于考古保護,《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對此有嚴格的規定,在田野發掘工作上不僅要思考發掘的方法還要考慮到后續的問題,發掘現場遺跡遺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保護好遺物與遺跡就是保護好了信息載體,就可以獲取到更為全面、系統的信息。
3.2 注重展示報告的編寫
考古工作者還要及時有效的完成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一手資料,這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①及時出版的原則。在考古發掘工作積累了一定的成果之后,需要及時進行整理和研究,避免出現“只開花不結果”的現象,考古報告的編寫和出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報告是資料的整理結果也是對發掘過程的一種回憶,如果兩者時間相距過久,記憶會逐漸模糊,繼而給報告編寫造成困難。從使用者角度而言,無論是與之相關的學科還是考古遺址博物館都離不開及時權威的考古報告。
②通俗易懂的原則。考古報告是對遺物、遺跡的詳細描述,應該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則,做到客觀、準確、全面、詳實,不能是簡單的流水賬,而是在對發掘資料進行分析、消化、理解基礎上形成的報告。考古報告的編寫一般是由領隊組織人員完成,是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應該優先考慮的資料,如果報告失真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此外,考古報告需要全面、系統,如果沒有將資料公布于社會大眾,發現信息卻又丟失了信息往往很難反映出系統的考古學文化。
③利于展示的原則。考古研究工作是研究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可以起到公眾教育的作用,古代遺物埋藏于地下,很多遺物被腐蝕,剩余部分尚未完全被發掘出來,發掘采集的過程也可能沒有全面的反映在報告中。田野發掘報告并非簡單的腳本策劃,更不是論文和專著的堆砌,考古研究成果與考古報告應該是一種基礎性的學術資料,考古遺址博物館就是將此類資料進行成果化展示的場所和渠道。
④訂單式研究原則。訂單式研究就是根據需求來下訂單,提出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的各項需求,讓研究工作更加具有側重性和針對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做好多學科合作工作,引進各項學科研究和方法,加強與友鄰學科的交叉研究并進行及時的總結,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第一時間進行解決。
4 結語
鑒于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原址性——不僅展示文物,也展示遺址,詮釋遺址、文化和考古本身,及其在激活文化遺產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文博考古界也應該加強對其研究和倡導,政府方面應當重視考古遺址類博物館包括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它們的在地性、地方性必將使得其和經濟社會轉型及現代化進程中的地方文化保存、復興及民族文化發展會具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也是重新發現和認識地方和民族歷史、重建現代社區認同與智慧地球的有力的推動者。
盡管遺址博物館學在我國已有三十余年的發展歷史,但也只是剛剛起步而已,它的理論體系還有待在實踐中繼續完善。況且在國際博物館學界,遺址博物館學尚為一個新興課題,還需大量時間來驗證其科學性和嚴謹性。不過遺址博物館學的建立本身就屬于博物館學者思想意識上的一大進步,它強調了遺址發掘與文物展示間不可分割的本質聯系,代表著新時期文保工作的發展方向。
與歷史學及考古學不同的是,“博物館學應該致力于研究人和物的關系”。以往的博物館工作更多地傾向于展示物本體的研究,有些忽略了參觀者的主體地位,而目前博物館正處在從以文物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轉型的關鍵階段,體現出服務于社會的責任使命感。從根本上講博物館的發展不是博物館學家或政府部門這兩方面力量推動的結果,其前進動力主要來自觀眾和以觀眾為代表的社會,故而現代博物館更加注重自身的社會價值與公眾形象,樂于與參觀者進行互動以強化其對展覽的積極印象。作為博物館大軍中的重要一員,考古遺址博物館也應順應時代潮流,讓自身服務意識與工作水平更加貼近公眾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勤,甘洪更.論漢長安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水環境建設[J].文博.2017(03)
[2]鞠振義.試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的考古工作——以桂林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07)
[3]王貴祥.元哈刺和林佛寺興元閣可能原狀探討[J].建筑史.2017(01)
[4]杭侃.更好的展示,更好的考古遺址公園[J].世界遺產.2015(07)
[5]王玉,王鳳奇.淺談考古遺址公園的文物展示[J].中國民族博覽.2015(10)
[6]Mirjana Roter-Blagojevi,GordanaMilo evi,Ana Radivojevi,范佳翎,陳曦.將考古遺址作為獨特的文化景觀加以復興和展示的新方法[J].南方文物.2013(01)
[7]李烏力吉.我國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歷程初探[J].今日中國論壇.2013(12)
[8]喬珍.重現一個繁華如初的楚故都——楚紀南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探訪[J].中華建設.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