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杜慶敏
摘 要:漢墓文化校本課程應該是各學科與漢墓文化相整合的課程,包括漢墓文化與歷史學科、地理學科、藝術學科、生物學科等的整合與建構。其創新點主要是把漢墓文化引入學校教育領域。
關鍵詞:墓葬文化;校本課程;特色;人文教育;個性發展;歷史文化
一、研究目標
筆者所研究的省級課題《徐州漢墓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旨在探索提升學生歷史文化等素養的策略、路徑等;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本的課程觀,建構與實踐漢墓文化校本課程,使學生感受漢墓文化的人文教育價值,認識和傳承漢代傳統文化的精華,摒棄糟粕,領悟人性的內涵與生命的意義。另外,提高教師課程整合、開發、實施能力。
實物化目標是:構建特色系列化校本課程,創建漢墓文化特色學校,為建立有特色的漢墓文化課程基地打下基礎和前站。
二、研究內容
1.課程的整合與建構
(1)徐州漢墓文化與歷史融合的校本課程
歷史文化方面:據漢墓陪葬品復原史實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漢代文化和歷史可以從漢墓陪葬品中得到發現和考證。設計探究專題,督促學生認真考察、探究這些專業性問題。陪葬品能反映當時的政治、社會、風俗、生活、生產、教育、崇拜信仰、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地域文化融合與中外文化交流情況。例如,反映社會階層、地位、權力和經濟狀況等,具有地域和時代特色。兵馬俑反映的歷史史實、制造藝術,女兵馬俑反映當時的女子參軍史實。冶金工藝、陶器、玉文化反映人們的審美意識、信仰與經濟能力。研究銘文碑刻,以及磚瓦、木簡中的文字,都可以窺見墓主人所表達的觀念與信仰。
歷史考古方面:模擬漢墓考古活動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觀察陪葬品、模擬考古過程等親身體驗活動,根據墓葬形制、陪葬品或其仿制品等進行模擬考古,推斷其所在的時代、墓主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等,以此增強學生對考古的興趣與熱情。
(2)漢墓文化與地理相融合的校本課程
地理環境方面:漢墓分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教師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漢代陵墓地理分布的特點(多“因山為陵”),深刻領悟古人對自然界與社會的認識(“天人合一”的境界)。
旅游方面:①學生模擬漢墓遺址導游的訓練研究。通過專業教師的引導與訓練,使學生學會充當漢墓遺址的導游,全方位向游客介紹漢墓文化。
②漢墓的現狀、規劃、開發與保護的教學實踐研究。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歷史上漢墓屢次被盜掘破壞,影響文化傳承,同時教會學生查閱文獻、實地調研、親身實踐等途徑,引導學生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家鄉漢墓的開發與保護獻出自己的智慧,擔當一份責任。依據文物保護法,堅持文物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并舉,大力推進徐州漢代楚王陵墓群整體規劃和保護工作。
(3)漢墓文化與藝術相融合的校本課程
藝術方面:漢墓畫像石藝術魅力的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設計學生臨摹、欣賞、雕刻漢墓畫像石等體驗活動,感悟漢墓畫像石(墓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等)的藝術美感,理解其與美術考古、美術史的關系,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意義和審美觀等。
(4)生命課程:漢墓文化折射的生命意義與臨終關懷課程開發與實踐
漢墓文化包含古人對生命的看法、價值觀信仰等,如何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漢墓文化的利弊,以現代眼光去領悟人生和生命的全新意義,深層次揭示生命的本質,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塑造、個人與社會價值觀的教育,進而自我體悟與心靈覺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臨終關懷意識。這一切需要通過與漢墓文化相關的有意義的系列活動來實現。
(5)其他方面
建筑方面:漢墓修筑技術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比如帶領學生觀察和測量徐州漢墓所用石料,可以分析出漢代采石場的石料開采及加工技術;分析防盜的建墓技術;分析墓地建筑及墓道的結構設計等等。
葬俗方面:漢代喪葬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如指導學生根據墓地文物及文獻資料,分析當時的葬制、葬俗等,反映當時喪葬文化、社會文化內容及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漢墓宅第化,是當時人們“事死與事生”觀念的作用。
2.徐州漢墓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路徑和案例研究
3.徐州漢墓文化校本課程的整合、開發、實踐、評價的原則、策略等研究
三、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創辦特色學校需要建設特色課程基地,前提是構建特色的校本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地方特色資源為依托,應是特色校本課程建構的理念。如此,方能激發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強烈需求。漢墓文化是學校附近的優勢教育資源,貼近生活和社會,利用它來整合課程和構建漢墓文化校本課程,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培養學生從家鄉、身邊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能夠建立漢墓文化特色課程基地。
角度新。從新的角度打開認識漢文化的窗口。漢墓文化是漢文化的一個側面,從校本角度研究,為學生深刻認識漢代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打開一個學生感興趣的窗口,從而實現傳承歷史傳統文化的目的。
把漢墓文化引入學校教育領域,全國少有。從全國看,校本課程首次涉足墓地,具有超前性和獨特性。其他所有學校都沒有這門校本課程,因此本課題敢于向課程開發的“禁區”挑戰,從而能夠提升其他學校所不能給予學生的獨特的人文素養。漢墓文化教學與相關實踐活動,是佐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學習素材,增加學生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尊重學生的特長,提高了教師研究、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和教學水平。
注:本文為2016年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十三五”重點課題《徐州漢墓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為:B-b/02/16。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