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麗萍
摘 要:網絡時代造就了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既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機遇,又提出了許多挑戰,就學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實踐作一些思考。
關鍵詞:網絡;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教師角色
中華民族在21世紀能否以富強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歸根到底取決于我們能否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正是為了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的宗旨,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當前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及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必將大大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如何迎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挑戰,如何及時應用科學技術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逐漸電子化,整個教育領域將要發生一場意義十分重大、影響十分深遠的變革。對此,作為教育戰線上的排頭兵,我們應該有充分深刻的認識,應該看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一、教師角色觀念的轉變是解決此問題的前提條件
以往作為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要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教學以知識傳授為宗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師的關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進程、結果和質量等,都由老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應試”和接受評定。但是如今,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教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
如今,中小學生是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而不斷成長的,網絡與他們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很容易從學校外部資源中獲取信息和知識。教師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教師作為促進者,其角色行為表現有: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其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可見,網絡環境下,教師的觀念轉變是必要前提。
信息技術的浪潮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將面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重大挑戰。
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斷摸索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并且確立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輔助作用
“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換言之,閱讀是以文字材料為對象的特殊認知活動,是一個不斷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儲存信息、提取信息的復雜心理。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以特定教學策略展示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件承載的教學或提供的輔助教學。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及學生普遍反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確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比較好。
1.有利于師生閱讀視野的融合
語文閱讀中視野的不融合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與課文的視野不融合,二是師生之間的視野不融合,即教師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完全相符合。可以說,產生閱讀視野不融合的地方一般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或難點,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中能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對閱讀內容的關注,另外,一些課文里面提到的比較難以理解的物象,教師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講得清楚的,也可以通過動畫播放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講解周密的古文《觀潮》時,其中描寫錢塘潮的有幾句: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學生單憑幾句簡單的現代文翻譯,很難體會到錢塘潮的雄偉壯觀,就產生學生與文本視野的不融合;教師把自己理解的錢塘潮來臨景象講給學生聽,學生也有可能還是不理解,師生的閱讀視野就不融合。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段有關錢塘潮來臨以及現場人們觀潮的熱鬧場面的實拍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視頻所展現潮水的雄壯、潮聲的如雷,給學生強烈的直觀印象,他們在這種印象的基礎上再閱讀以上文段,閱讀視野不融合的矛盾就很輕易地解決了。
2.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
計算機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等,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突出的一點就是對審美能力的補足。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朗讀幫助學生感知課文的情感內容,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是,同樣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讀出感情,引起別人共鳴,而有人平鋪直敘,沒有絲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朗讀的教學還不盡如人意。但在制作語文課件時,課文朗讀可以交給專業人員來完成,他們能夠很好地把握課文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傳神地傳達出課文的感情基調。同時,讓圖片、聲音、音樂等多種媒體手段一起參與進來,可以渲染氣氛,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幫助學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調。
在中學課本中,有些文質兼美的名家美文,作者通過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論天說地、談古道今、寫景抒情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質和人生的真諦,具有使人獲得精神愉悅的審美屬性。對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指導學生領略作者所創造出來的那種充滿哲理意境的藝術境界,讓學生走進作品去領悟,從而獲得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愉悅。這些可以借助多媒體計算機集圖、音、文為一體的靈活可控的信息處理優勢。課件重點放在借助媒體表現圖像與聲音的美,展現動中有靜、靜中寓動或動靜交叉、動靜結合的美態。endprint
比如,多媒體軟件翰林匯多媒體課堂3.0初一上冊《背影》,這一課的朗讀配有音樂、文字、圖片,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根據課文朗讀進度而自動切換,朗讀聲情并茂,音樂舒緩、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父親”深沉的愛,這對理解課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藝術都是相通的,音樂、畫面、聲音的輔助手段,無形中豐富了課文的審美空間,增加了課文的表現力,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想、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從教學手段來看,它可以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加大美的信息質量,使學生直接受到美感的熏陶。
3.有利于大容量、高效率地進行教學
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同樣,學生在課后也可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學習。詩歌《化石吟》中講到“逝去的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我們布置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找“最早的魚兒、鳥兒,最早登陸的魚兒,最早的樹兒”,找有關恐龍、猛犸的相關資料,學生盡情游弋在網絡的知識海洋,開闊視野,感受“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注意領會詩歌那極其精練的富有鮮明節奏、韻律的語言,以及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那豐富的想象。這時,計算機信息最大的優勢就派上用場了。例如,課文《天上的街市》,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又從明星聯想到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在街市行走的牛郎織女。這樣回環互喻,相映成趣,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和諧的美妙意境。但這么抽象的詩句對于初一的學生卻是一個難點。我科組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在課堂上選取了一組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夜景畫面進行投影,并伴有朗讀。富有鮮明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在耳畔回響,形象的街市在眼前跳躍,學生仿佛在夢中……
文言文中以游記寫景的居多,如《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等。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圖文、音樂與朗讀,豐富文言文形象教學。上《桃花源記》時,我科組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展示CSC多媒體教參的課文朗誦,同步在電腦展示優美的人物插圖,為課堂教學創設了很好的意境。在《三峽》的教學中,我科組教師又從網上下載長江三峽的景色放在課件上,讓學生如坐在長江三峽的游輪上觀賞兩岸的景色,并沉浸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學生面對畫面可以順暢地朗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
通過信息技術把生動優美的自然景觀與枯燥的文言文教學相結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了,課堂上背誦名句的效率也提高了,學生不會因為其生澀難懂又要死記硬背而拒絕學習了。
4.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利用網絡,現代信息技術的確為廣大的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以往是教師花費心思制作課件,其實現在的學生也可以發揮創造力與教師共享課件,甚至學生創作的課件還更出色。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2016年教育部部編教材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編入楊利偉的《太空一日》一文,在2003年10月16日我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與“神舟五號”載人火箭順利回歸地球當時成為社會新聞的焦點,但離我們今天已經比較遙遠,況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載人火箭現在已經發展到“神舟十一號”,繼楊利偉后,航天員景海鵬已經三次進入太空,信息量知識量如此大,學生只是拘泥于課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結合綜合性學習設計了“航天事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活動,把全班學生分為三大組,分別是紀錄篇、現實篇、未來篇,利用網絡尋找航天事業的資料,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并為其確立偉大的志向。最后各組以Powerpoint的形式展現自己的成果。籌備中,學生使出渾身解數進行計劃的擬訂,分工以及組織成果展現。展示中,我發現學生的聰明才智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分享充分體現出來了。學生精彩的策劃真正令你眼前一亮。
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讓學生與教師在學與教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我以為語文課與聲色俱備的現代信息技術相互整合、滲透,完全是另一種風景。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仍在不斷摸索進行。在運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實踐中,我們嘗到了樂趣與成功,我們的課件已成為共享的資源,成功的喜悅不斷鼓勵我們前進。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盡情享受在網絡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正樂趣。
參考文獻:
[1]閻銀天.閱讀技法大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07.
[2]韓保來.多媒體教學:教學電腦化·網絡化[M].1版.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06.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加速教育現代化 開創素質教育新局面[M].語文出版社,1998.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構建《論語》經典閱讀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12015432885)成果。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