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和認知成長的關鍵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較大。從媒體報道來看,因為法治教育的缺位,校園內欺凌、暴力、虐待、性侵、拐賣等行為時有發生,而且呈現出了“規模化”的趨勢。[1]因此,強化初中學生法治教育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工程。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德育無疑是法治教育最為重要的途徑和手段。在此,筆者就來談一談法治教育在初中德育課程中的作用。
一、法治教育是德育課程實現初中學生健康成長目標的必要保障
德育課程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中心任務的。對于心理和認知并不成熟的初中生來說,缺少了法治教育,實現健康成長將成為一句空談。受年齡、知識、閱歷等因素影響,初中學生并不具備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往往在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也覺察不到。例如,在教學中,我們總會看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經常和社會上的暴力分子攪在一起,養成了許多壞毛病,喜歡欺凌弱小、好勇斗狠;而另外一些學生則膽小怕事,當其他人向他索要錢財,甚至被人扇一巴掌、踹誰兩腳之后,也認為這不過是同學之間的“小別扭”,沒什么大不了的,既不會向老師報告,也不會向家長報告。這實際上就是初中學生缺少法律常識,缺乏法治觀念的表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不少初中學生習慣于校園暴力,習慣于通過暴力手段表達自己的看法,很容易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將法治教育融入到初中德育課程當中,使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權力和義務,正確地處理自己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是德育工作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初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保障。
二、法治教育是德育課程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的內在需求
對于初中德育課程來說,其培養目標是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公民。也就是說,初中課程所要培養的不只是單純的“人”,而是社會的公民。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公民已經不只是固定某個國家的居民,同時也是權利和義務的有機體,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依托。這就要求學生要在德育課程當中學會正確地看待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紀律、民主與集中、民主與法治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從法律的高度來看待和解釋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形成較為強烈的民主觀念和公民觀念。將法治教育融入到德育課程當中,將會使學生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地了解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使之在正確行使權力的同時,自覺履行義務,這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所必須備的基本素質。正是因為有了法治教育,才使初中德育課程呈現出了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榮與辱的鮮明對比,才使初中德育課程脫離了枯燥的講解。正是因為有了法治教育,才使初中學生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與學校規定、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進行比照,才更容易通過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可以說法治教育使得初中生一步步地走進合格社會公民的目標,是培養養合格的社會公民的內在需求。
三、法治教育是初中德育課程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宏觀目標的需要
與其他課程一樣,初中德育課程是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中心任務而設置的。我國不斷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民主化和法制化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十八大之后,法治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在初中德育教材當中,是這樣來定義依法治國的: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其實質是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憲法法和法律許可的范圍之內管理國家事務,保障國家工作全面推進、依法實施、穩步實施。初中生是人民群眾當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法治素質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體現。正是有了法治教育,才使得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守法的必要性,才能主動地對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進行監督。對于這一問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的任務是育人。法律教育應該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社會上也要進行這個教育。”作為以未來的社會主載作為培養目標的初中德育課程來說,由于有了法治教育,使其從小就樹立了正確的法律意識,做到了學法、知法、用法和守法,才能為實現德育課程目標提供人才保障和動力支持。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推進民主化與法制化的過程。將法治教育融入到初中德育課程當中,已經成為穩步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目標的需要。對于初中德育課程來說,其培養目標就是服務于我黨依法治國的偉大方略,培樹學生法治精神,為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培養新興人才。對于初中德育課教師來說,應該以普法教育為背景,認真分析社會大環境和培養重任,在培養學生基本法律常識的同時兼顧中考需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全面健康成長的目標。
作者簡介:潘坤才,男,五邑大學學科教學(思政)專業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法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