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如今對新課改的提倡,“對教學模式如何進行改革,探討出適合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顯得尤其重要。當前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教育的主戰場,它是以教材為基本媒介,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高中地理教學如何進行優化,一直是大家研究的一個方向。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愛上這門課程?本文將就如何培養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以及對地理課程的教學優化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興趣;教學優化
高中地理的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方法,同時將該形式作為內容教學目標之一。教學的優化一方面要求師生在課堂上多互動,體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另一方面,教學要做到多樣化,避免千篇一律的講學,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那么該如何才能做到方法得當、教學優化高效呢?
一、引入新穎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當高中學生對探秘地理產生了興趣,學習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所以興趣的作用可見一斑。可以說興趣是所有學科教學的生命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能真正想去學習,而不是老師一味對學生進行知識“輸入”,學生被動“接收”。當今的時代,自主學習已經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而興趣就是最好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導師。在傳統的教學里,適當改革,引入新穎教學方式,顯得尤其重要。
1、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新“趣味活動”。所謂“活動”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各種活動,比如讀圖、觀看經典錄像、親自動手操作地理學具、趣味討論等等[1]。教師們在上課時不要單純地靠課本教材,應該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其他合適的途徑,在教學中融入新的元素,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真正對地理學習感興趣。同時導入課程中的“活動”應注意趣味性。
2、開門見山法。作為教師,如果能在一個完整的內容學習過程中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在課堂開始時,就把課堂的內容告訴學生,讓學生對課堂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開門見山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如實物啟示法、教具演示法、實驗導入法等。例如老師們在上“大氣的組成”一課,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開始課堂:“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本學期的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節我們將對“地球上大氣的組成、運動、變化跟由此產生的大量天氣和氣候現象”進行探討。讓大家對大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為本學期后面的學習重點,比如氣壓值的比較鋪墊。”
二、“兩化方案”:優化教學目標的設計、量化教學操作
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是希望通過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使高中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技能、方法、發展地理觀念。身為高中地理教師,在對教學進行優化時,應按照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利用好教科書,但做到不局限于教科書,充分了解高中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其認知水平,設計出符合高中生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目標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到其實施的可操作性。根據教學內容和各校的實際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具體的目標,將章節目標細化為課時目標,避免籠統性教學,克服在陳述地理教學目標模棱兩可的現象。
三、課程教學優化,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1、合理應用媒體技術,是地理內容更豐富。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更將全世界都聯系起來。學生獲得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網上查閱資料、圖書館借閱、街頭采訪等等。這時候,教師們也應該有創新意識,教學模式也應該及時轉變,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具有速度快、存儲信息便捷、傳輸方便等多種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比如,教師們可以利用電腦把每節課開發為課件。課件內容告別單純的文字描述,在課件中插入一部分圖片或者其他影像材料,使教學內容更加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們對學習地理也會更加感興趣。在講授《地球的圈層結構及特點》[2]時,可以通過影像文件向同學們展示地球圈層的美麗風光,將聲音、音樂與圖片融于一體,趣味性較強。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可以將抽象概念化為可聯想的實物,便于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2、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創新授課方式。統的授課方式,主要是以老師講課,按照考試重點,進行教材的講解,學生以做筆記為主。一層不變的授課方式雖然可以使教學進度更加快,但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而且高中生處于一個容易受外界干擾的年齡,想讓學生真正把課堂知識記于心中,認真聽課,創新授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們可以以演講式講授法為主[3],同時在授課過程中融入討論與講座的形式,使授課形式更加豐富。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的氛圍也會更加活躍,老師們授課也會更加有激情。同時應注意教學過程中主講教師必須使用規范的教學語言,講授的內容要精練,授課的信息量要足夠,不能太過乏味,有時更可以用現實中實例闡述、說明理論,便于學生理解。注意教學用詞,在授課中融入自己的教學特點,同時把握好學生的性格特點,充分帶動學生的情緒。將整體教學、個別層次教學與啟發教學相互結合。
綜上所述,可知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關鍵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發揮老師的指導聯系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優化教學目標、量化教學操作,將改革方案落到實處。將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確認積極正確的教學目標,帶動學生正確積極地學習。真正地將高中地理知識用到生活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出具有初步地理意識的學生,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武精.武山縣鴛鴦初級中學,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N].甘肅日報,2010.
[2] 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明明.基于新課程的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4] 陶亮.高中地理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8):88-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