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獨一 張俊
摘要:指出了我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為了更好地發揮制度功能,結合各地實踐,分析了該制度在評價指標、社會參與度以及責任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細化評價指標、提高社會參與度以及明確相關責任等建議。
關鍵詞:評價指標; 社會公眾參與; 法律責任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6022102
1引言
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是環境信用建設的重要方面。該制度是指一定的評價主體根據企業環境行為信息,按照規定的指標、方法和程序,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信用評價,確定信用等級,以供公眾監督和有關部門、機構及組織應用。早在2005年,我國就開始了對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的初步探索。2005年11月,原國家環保總局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2010年前全國所有省份都要推行企業環境信用評價。2011 年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隨著廣東、浙江、重慶、沈陽等試點工作的開展,在積累了一定經驗之后,2013年12月18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試行辦法》)的通知,2014年,國務院先后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和《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中都對建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2015年12月,在上述相關文件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針對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提出了完善評價指標和評分方法、夯實信用評價的數據基礎、推動信用評價的信息化管理、加強評價結果的動態調整等建議,涉及到了評價指標、社會公眾參與以及信息公開等多個方面。冷靜下來分析該《指導意見》,思考目前我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所存在問題的具體表現是什么?針對存在問題的具體表現,如何在《試行辦法》以及各地具體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上述建議,以有效解決所存在的問題。旨在結合國家和各地方實施方案或辦法的基礎上,分析該制度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為進一步落實《指導意見》,完善我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提供一些思考。
2我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主要凸顯問題
2.1評價指標有待進一步細化
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旨在通過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評級而適當予以相應的激勵或懲戒措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評價指標的合理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試行辦法》集中于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境管理、社會監督四個方面設置了21項指標,以供各地方在設置本地區的評價指標時予以參考。但是,由于企業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所面臨的的環境狀況也存在著一定差異。因此同樣的評價指標可能會導致評價結果上的不公正。此外,環境具有區域性特點,不同地區的環境狀況和環境問題不盡相同。因此,我們需要針對某些特別地區設置與其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評價指標,尤其對于某些湖域、河流流域以及生態環境脆弱的敏感地區更應如此。然而在實踐中,并未有效解決如何細化評價指標。仍未就上述存在的問題做出有效應對。對環境敏感區評級工作的考慮不周仍是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中存在的一個問題。目前各地出臺的相關實施辦法和方案仍停留在省域層次,而對環境敏感區缺乏針對性規定。《指導意見》中指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保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評價指標。但是如何進一步細化?上述相關問題的分析為此問題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思考。
2.2社會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中,充分的社會公眾參與尤為必要。目前,“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在公眾參與環節主要集中在初評結果的公布上,且參與方式較為單一,評價程序仍有進一步擴大參與的空間”。具體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評價結果的公開與共享;第二是將公眾對企業環境行為的投訴作為一項評價指標;第三是公眾、社會組織以及媒體提供的企業環境行為信息,經核實后可以作為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的依據。但是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即使提供了上述平臺,充分的社會參與仍然很難做到。比如雖然將評價結果公開共享,但是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不全面,社會組織和公眾對得到該評價結果的依據并不清楚。雖然公眾、社會組織以及媒體提供的企業環境行為信息,經核實后可以作為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的依據,但是實踐中這種做法并不多見。因此,原本必不可少的社會參與機制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過程中反而變得可有可無。社會參與的不充分性難免會使人們對于由環保部門主導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產生懷疑。
2.3相關責任仍待進一步明確
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中,完善的責任制度是必備的。此處的“相關責任”主要體現在評價主體和被評級企業兩個方面。對于評價主體而言,能否一定做到依據所掌握的企業信息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而對于企業而言,能否切實做到提供真實的企業信息,不搞信用欺詐?此外,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難以預測性,這就可能存在一種情況:評價主體在忠實履行相關義務的情況下,對某企業作出了環境信用評價。人們基于對此評級的信賴進行了投資,但由于發生了突發性環境事件,該企業不僅不能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反而面臨著懲戒措施,從而給投資方帶來了損失。那么當投資方就此問題對評級結果產生懷疑時,評價主體該承擔怎樣的責任?這都需要完善的責任制度加以規范,尤其在社會參與度不高的情況下更應如此。目前,相關規范性文件在責任方面的規定參差不一,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①只給予行政處分,《試行辦法》即是如此。②原則上給予行政處分或者黨紀政紀處分,嚴重時承擔刑事責任,主要體現在廣東省、湖南省、沈陽市等地區。③無任何相關規定,如江蘇省。此外,對于被評級企業的信用欺詐、弄虛作假,各地做法也不盡相同。對此,通常的做法是對被評級企業降級。但是《試行辦法》以及廣東省等地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責任的不明確會縱容一些不法企業鉆法律的空子。因此進一步明確相關責任,以便于實踐操作,勢在必行。endprint
3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的建議
3.1針對環境敏感區實際況狀,設置特色評價指標
《試行辦法》以及地方規范性文件中所設置的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地區可以采用。但是對于環境敏感地區,我們應該做到“對癥下藥”,要結合本地區環境的實際狀況,專門設置具有地區特色的評價指標,在進行評價工作時,要兼顧到企業所處地區的環境敏感性。評價指標的設置,不能僅僅停留在省域層次上,還要具體到結合流域、湖域以及其他特殊地區而進行科學、合理設置。以太湖流域為例,在設置評價指標時要在參考《試行辦法》、《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太湖流域環境敏感因子,從而科學確定太湖流域附近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指標。氮磷污染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污染種類之一,那么就可以加大排污達標在評價指標中所占的分值與比重。
3.2提高社會參與度,豐富社會參與形式
在對企業環境信用進行評級的過程中,應該鼓勵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首先,不僅要公開評級結果,也要適當地公開得出評級依據。其次,要落實《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完善建議,合理采用公眾、社會組織以及媒體提供的企業環境行為信息。環保部門應當鼓勵相關社會組織機構提供相關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在綜合比較的情況下,進行評價信息上的補充與完善。此外,也要積極探索符合一定條件的社會機構在環保部門的監督管理下進行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這樣的社會機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第一,要有一定的資質,要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有著良好的信譽。第二,要有一定的評價能力,即能夠通過由相關部門提供信息等方式掌握企業環境行為信息。第三,要接受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督。總之,應讓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的整個過程中來,加強監督,增強評級結果的公信力。
3.3明確各方相關責任
要進一步明確和統一各方所要承擔的相關責任。對于評價主體而言,主要明確兩種責任:首先,對于權力尋租等行為,要加大對此懲戒力度。《試行辦法》以及相關地方(比如江蘇省)規范性文件中都要進一步明確評價主體所要承擔的相關責任,要認識到刑事責任存在的必要性。其次,要進一步明確特殊情況下評價主體所要承擔的舉證責任。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評價主體所做出的等級評價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企業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即使評價主體盡到了相關義務,也并不能完全保證環境損害不會發生。因此只要評價主體能夠證明自己完全按照相關程序履行了規定義務即可,如果不能有力證明,則可推定評價主體存在過錯。對于被評級企業而言,針對可能存在的弄虛作假、信用欺詐等不法行為,不僅要對其環境信用等級降級,還要在評價程序上更為嚴格,在多部門聯動中實現懲戒。對于情節嚴重的,也可以對其追究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
吳丹.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3.
[2]楊興,吳國平.完善企業環保信用立法的思考[J]. 法學雜志,2010(10):83~86.
[3]莫張勤.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
[4]任曉鳴,王向華,吳俊峰.太湖流域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研究[J].環境科技,2015(5):46~54.
[5]關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的發展與建議[J].廣州環境科學,2014(4):2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