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中學語文的現代詩歌是學生學習現代詩的重要路徑,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合理引導,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因而教師應當針對現代詩歌課堂授課中現存的難題做好分析,堅持深入生活、領會意境、走進詩歌的教學準則,在課堂授課技巧層面注重詩歌吟誦,總體掌握,理解意象等方面,切實提升學生對詩歌作品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詩歌;教學方式
很多人都推崇這樣一句話:一節優秀的語文課,它不但充滿著撥開薄霧見理性的光輝,同時又是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殿堂。從筆者這些年的從教經驗看來,確實如此。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初中語文課堂中現代詩歌的教學特色。在本文中,筆者從當前詩歌課堂的教學現狀說起,從而給出改善的有益意見。
一、中學語文現代詩歌課堂授課現狀和致病因素
(一)現狀:詩詞內容不易理解
雖說現代詩歌有著很大的魅力,然而對當前的現代詩歌授課情況來講,并不樂觀。學生對老師的課堂授課內容一知半解,沒法領會到詩歌的精髓。而很多老師的授課理念和授課方式較為傳統和保守,這直接阻礙高效語文課堂的生成。有些老師僅僅通過口頭講解與復雜的板書來鋪就一首現代詩歌,而有些老師在字句之間來回糾纏。因而很多意境深遠的詩詞都在這肢解之下變得黯然失色了。
(二)致病因素
第一,詩歌自身就是語言的凝練表達,這就規定了閱讀者需要具備相應的人生閱歷才能讀懂。而中學時代的學生正處于從童稚少兒向青年的過渡時期,最缺少的正是生活閱歷;詩歌很多時候喜歡用意象來表征,而學生對意象的表征與聯想能力是較為缺乏的。第二,快餐式文化的不斷膨脹,大家更注重短、平、快的閱讀模式。在中考與高考的考卷中,一般鮮少有現代詩歌的考查內容出現,因而站在功利的角度來講,學生也沒有學習現代詩歌的沖動了。
二、構建詩情畫意的課堂
(一)運用想象,鋪陳詩意畫卷
現代詩歌所用字詞高度凝練,它的滿懷深情都是利用詩句之間的意象來鋪就的。因而在授課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共同抓取詩人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生活里面借用的意象,鼓勵想象,鋪陳這詩意的畫卷,這對于中學生解讀詩歌內涵、掌握其中表達的情感都是極為必要的。
舉個例子,在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時,其中的內容“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這一段可謂是該詩歌的情感升華段,通過前面兩節的“鄉愁是一枚郵票”和“鄉愁是一張船票”的敘述堆疊,終于來到了詩人與母親生死相隔的地步,詩人在描寫此節的眼淚噴涌之情如汩汩流水從書面流出。老師在講授此節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平實的語言給大家描繪此節詩人所描繪的內容。有的學生如此描繪,在筆者授課的課堂里,有的學生將這首詩歌的這一節選,拿來和宋代詞人蘇軾的《悼亡詞》作比較,指出此節內容主要描述詩人對母親永逝的悲哀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天人永隔的哀思。這是一個和生死相關的課題,老師也可以在此給學生以正確的啟發。
(二)小組學習,體味詩歌意境
文學佳作的生成,一般都是建立在詩詞作者自身滿懷的情感沖動之下的,胸中有千言繼而化其為文,通過詩人筆下的字墨來抒發。作為學生讀者,老師需要引導他們去品味出詩人在文學創作的佳作中高度凝練語言的內在,方可以真切地跨入詩人的心中,身入更要心入其中,這對于現代詩歌的學習和解讀,都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舉個例子,我們在學習民國詩人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歌時,筆者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探討的形式來開展課堂教學,組織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細細品味徐志摩先生這首《再別康橋》所展現的意境。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提問:徐志摩先生為何不直接選用柳樹與倒影這兩個直白的意象,反倒是極富夸張色彩將其描繪為“金柳”與“艷影”呢?他的提問迅速得到了全班同學的響應,每個小組的同學都針對這個意象選用的差異性以及其中暗含的文字表述的意境趣味性來爭論,各抒己見。老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在課堂的最后,老師針對各個小組同學的發言,總結陳詞。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表達,通過這些絕妙字句的應用,更能夠展現出詩人隱忍背后那種情緒噴張的熱烈,展現了詩人深藏于心的無限眷戀之情。
現代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藝術表達形式,因而我們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指導學生細細品味詩詞精要的語言特色,從而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對詩詞的欣賞與品味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在中學語文現代詩歌的課堂授課過程中,應當切實拋棄過往那種過分肢解詩詞字句與采用復雜板書來展現一首詩歌的授課模式,這樣不僅丟了詩歌的神韻,而且還會讓學生無法理解其深刻內涵。我們老師對于中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正確方式,應該是讓學生能夠徜徉在詩歌的海洋里,到處都是花的芬芳,讓他們身入更要心入詩歌的意境中,讓中學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參考文獻:
[1]尹遜才,嚴欣.體定教:現代詩歌的文體特征初探[J].語文知識,2015(1).
[2]江蓮華.詩歌鑒賞對中學生思維與語言能力的促進[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6).
[3]李梓銀.情境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理性運用[J].文學教育(中),2014(4).
[4]崔新月.初中現代詩歌教學的內容和方法[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4(1).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