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松桃
摘要:語文學科是一種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的學科,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各個階段其本質都是在學習“生活”,可見生活與語文學習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必須將生活要素引入課堂教學之中。
關鍵詞:生活要素;語文教學;小學;聯系實際;課堂效率
就語文的學習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階段小學生不僅要為未來的各科目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要對未來的學習習慣養成、自我觀念形成積攢下濃厚的底蘊。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將語言文字知識與語文思維能力傳達給學生,使其在提高自身表達能力的同時學會更多的生活道理,進而在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完美地解決。總的來說,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生活實踐能力,若要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效率,則必須要做到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一、語文的教學目標源于生活
小學語文在教學目標上與生活有著很深的關聯性,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語文在教學目標的根本價值取向上便偏向“生活化”。在教育部發出的《課程標準》中可以發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從各個角度來提高小學生的學科素養,學生不僅要在小學階段掌握最為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然后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各種情感,進而在未來的生活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說,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所學到的不僅有知識點,還有對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在課堂上,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由教師結合現有的生活體驗,由學生進行豐富想象,以此來使其體會到文章內容的美妙之處。在閱讀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新的體驗,未來將會把這種體驗應用到生活之中;對于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為其講述生活中的民俗軼事或世界性大事件,或為其播放多媒體視頻,向其展示青山綠水,以此來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寫作生活源泉;對于小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同樣離不開生活情境的引進,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營造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情境,學生身臨其境,進行最貼近實際的口語交際練習。因此,可以說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源于生活,又與生活互相融合,若要提高其教學效率,必須推進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
二、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形式
對于小學生而言,在校期間的唯一活動便是學習,學習語文、學習數學,學習一切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形式上切實地實現“生活化”的最終目標。
(一)營造生活情境
在課堂上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只是為學生提供教材與板書,大多是純文字性的教學,至多是教材中有幾幅彩色的插圖,或者是教師在板書上描繪出幾幅簡筆畫。總的來說,課堂教學非常單調枯燥,小學生本身又是依靠“想象”來進行學習,因此難以實現身臨其境的體會,領會不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強烈情感,所以學習效率大打折扣。而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則可以使學生切實地置身于近乎于真實的環境之中,即使是小學生也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真情。
(二)課堂表演
課堂表演是一種類似于營造情境的教學模式,同樣是將與生活相近的課文通過一定的情境表現出來,但在課堂參與度上要高于營造情境。情境營造可以通過模擬場景來實現(見“父與子”教學實例),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相應的圖片和視頻,而課堂表演則是大部分學生或全部學生都參與到課文的戲劇表演之中,就“身臨其境”的程度而言,要更加深入。
(三)簡單的辯論
即使是小學語文的課堂教育,學生也可能在課堂上出現不同的理解,從而表達出不同的思想傾向。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簡單的辯論,由學生自由分組,分別占據“正方”與“反方”,由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課堂形式既在一個問題上表達出學生的不同觀點,也可以使學生在交流后達成統一的共識,對課文產生更深的理解,這樣不僅實現了有效的課堂教學,也對小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即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德育教育。
三、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技巧
(一)使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
無論是師生交流還是課堂教學,教學語言都為學生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范圍最為廣泛的基本載體,教學語言的使用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思想能否傳達給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將生活化的教學語言與生活化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為學生降低課程的學習難度,使師生之間更加親密、和諧,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的《小英雄雨來》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小英雄雨來的勇敢形象,然后以誘導性的生活化教學語言來搭配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可以做到入境動情,不再受限于時代的鴻溝,直接領悟到雨來的偉大情感。
(二)課堂作業的生活化安排
作業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作業設置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許多語文教師會利用自習課的時間來檢查學生的作業,因此需要做到課堂作業的生活化安排,進而間接地提高語文的課堂學習效率。在筆者看來,作業的布置必須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到語文元素的存在,從而開闊自己的視野,接觸并學習教材上沒有編訂的知識。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還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作業,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部分需要群體完成的課堂作業,更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
結語:
語文、數學、地理、生物等許多學科的產生都是源于對生活的追求。學科的學習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一直貫穿了人的一生。教材所列舉的知識都是文字性、理論性的知識,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只能使學生了解知識,卻很難徹底掌握知識,更何談將其應用在生活之中,去解決切實存在的問題。新課標的改革便是為了解決曾經“不切實際”的教學問題,通過將生活元素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便對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通過闡述語文教學與生活的關系、具體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等內容,為從事語文教學或語文教學研究的教育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許乃權.將生活引入課堂讓課堂融入生活[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05).
[2]王空軍.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7(07).
[3]石佳佳.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初探[J].學周刊,2015(2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