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豪
摘 要: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平臺,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文章針對大學志愿服務現狀,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總結提煉通過利用移動新媒體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立的途徑,旨在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水平。
關鍵詞:新媒體;志愿服務; 組織管理;志愿服務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229-01
志愿服務能夠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和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 新媒體技術在各個領域運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強。其中,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而言,新媒體技術能更快捷及時地凝聚更多正能量,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但也使志愿文化發展方向趨于復雜,給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了適應新媒體環境, 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步入新的臺階,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建設好志愿服務文化。
一、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轉型發展,志愿服務工作也進入了新的階段,處于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傳統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中,組織者、管理者、參與者的現實角色難以打破,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管理方式缺乏時效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服務主體的能動性,而移動新媒體打破這一傳統模式,志愿服務組織過程中,管理模式向虛擬空間延伸,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參與者的積極性。隨著高校、專業、年級的差別被弱化,各種志愿服務信息得到擴散和共享,高校志愿服務管理組織及志愿者可以通過交流主動實現志愿服務資源的整合,實現其社會功能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移動新媒體是對傳統互聯網使用方式的延伸,互聯網平臺上所遇到的問題,在移動新媒體領域同樣面對甚至更為嚴峻,因無法有效過濾學生們接收的信息,極具方向性、導向性的言論或主張,容易引起不經世事的學生參與群體事件,且西方資本主義、宗教、商業性慈善或公益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志愿精神并不完全相配,各種目的、性質、形式的志愿活動和意識在這里碰撞,志愿服務的管理和志愿文化發展方向趨于復雜。
二、移動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立的途徑
志愿文化通常是指:“在志愿服務的實踐中形成,并由其性質決定,來源于并服務于志愿者群體,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導向性,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特別是社會資源為載體的獨特文化。”移動新媒體搭建了高校、家庭、社會團體組織、學生志愿者共同創建志愿文化的平臺,各盡其能,相互關聯,以扎根中國傳統文化的志愿精神為前提,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為目標,合力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的水平。
(一) 利用移動新媒體增強大學生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
志愿服務意識是個人對志愿服務以及由志愿服務所決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的認識和態度。它是在獲得志愿服務知識、產生情感和形成意向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對志愿服務的知、情、意的統一。首先,基于移動新媒體對高校志愿服務帶來的即時、便捷、多元的發展趨勢,高校志愿者管理部門要順勢而為形成“移動新媒體+志愿服務”的發展共識,在移動新媒體平臺下,全方位、多角度加強學生對志愿服務目的、方法、意義的了解;其次,利用移動新媒體特有的自媒體宣傳性,突出參與志愿服務主體——志愿者在活動過程中真實的情感表達,提升大學生主動參與其興趣、專業等主觀條件相契合的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再次,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理念植入學生日常移動新媒體使用的生活板塊,營造常態化的志愿服務氛圍,鼓勵志愿者利用移動新媒體參與志愿服務的全過程,讓更多的學生了解、認可志愿服務的精神文化并形成志愿文化,提升志愿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二)構建完善的移動新媒體志愿服務平臺
第一,推進互聯網志愿組織管理系統向移動新媒體空間延伸
目前,“互聯網+志愿服務”的理念已經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志愿者管理系統的開發,是對志愿組織管理方式的改革性舉措,極大的提高了志愿服務管理者、參與者、受益者多方對志愿服務資源的使用效率,而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微信、QQ、微博所建立起來的開放式信息交流渠道,是固定網絡終端所不能比擬的,高校志愿者管理組織可以充分利用移動新媒體,在志愿服務的項目調研、活動策劃、招募志愿者、典型宣傳、項目推廣等方面為志愿者和受益者帶來更多的服務,推進互聯網志愿組織管理系統向移動新媒體空間延伸。
第二,豐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根本目的是實現其育人效果,因此要利用移動新媒體多元化特性將志愿服務與其他思想引領工作相結合,建立“突出志愿精神——結合思想引領——豐富活動內容”的志愿活動開展模式。結合地方特色和校園文化打造在移動新媒體上的品牌志愿服務、主題志愿服務、特色志愿服務,挖掘中華優秀傳統志愿文化內涵,形成大學生利用移動新媒體開展志愿服務的常態化、普遍化、自主化。
第三,加強移動新媒體對志愿服務應用軟件的開發利用
在志愿服務實踐中,QQ、微信側重于聯絡、互動,微信公眾號多用于宣傳、招募,微博側重于宣傳,目前志愿者可以通過APP在手機上發布、審核、參與志愿活動,并且能夠在地圖上顯示出附近的志愿活動,志愿者能夠在手機上搜索和添加其他志愿者好友,并且支持簡單文本聊天,但覆蓋率較低,開發水平有待提高。另外虛擬空間的志愿服務雖然沒有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但也是對志愿精神的一種傳播和認可,有關這方面的應用軟件開發也值得探索。
第四,建立移動新媒體下大學生志愿服務保障機制
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的經費保障、權益保障、機會保障需要多方支持,政府、高校、社會各方應建立在移動新媒體條件下的志愿服務時間累計、志愿服務項目基金、志愿服務保險、專項志愿服務培訓一體化平臺,使大學生志愿服務保障機制更為快捷、暢通。
(三) 加強移動新媒體技術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隊伍建設
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需要專業素養,在移動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的今天,更需要具有相應的媒介素養將志愿服務升到一個更高層面,既要求能管理志愿者,也要求能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提升工作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完成思想觀念轉變,了解移動新媒體的知識和使用方法,增進與大學生志愿者的有效溝通,及時地掌握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的主動權。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但在教育程度、教育結果上難以得到直觀性的顯現。
目前一些省份的志愿者管理系統等互聯網管理系統的普遍使用,已基本實現志愿服務的量化考核,但在實效性、真實性、直觀性方面的考核還不夠具體,可以利用移動新媒體即時、簡單、多元的特性,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管理量化考核體系。
三、結語
總之,在不可回避的新媒體環境下,我們要深入認識志愿服務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 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設中優勢,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拓展志愿服務領域,提升志愿服務水平,開發志愿服務新模式,快速推進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曹夢瑤.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和發揚初探[J].科學中國人,2016(15).
[2]呂嘉欣.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廣東培正學院論叢,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