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欣
摘 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初中歷史學科也是如此。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當通過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策略,培養初中生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從而讓他們在正確、固定且符合初中學生個性的態度與行為中提高學習質量,同時有助于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習慣;習慣培養
智力對于學習能力高低的影響不可忽視,但是擁有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可以在主觀上提升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獲得有效的提高。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分析,總結出培養初中學生歷史學習習慣的方法和策略,下面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培養正確的預習習慣
課前預習對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預習可以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擁有一個基礎的感性認識,并且對于無法理解和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帶到課堂上進行重點學習和探究,使得學習更具針對性。初中歷史學科有很多抽象度較高的知識,因此培養學生預習歷史課程的習慣更加重要。
首先,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預習絕非是單純地朗讀或瀏覽課本中的漢字,而應當讓學生帶著具體的知識性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并在查找答案的過程中找出重點。比如在預習“古老印度的抗爭”時,學生就要通過預習回答:古老的印度為什么要抗爭?都進行了怎樣的抗爭?最后的結局如何?這三個問題。從而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對于答案擁有初步的認識。
其次,教師還需要讓學生懂得預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主觀上意識到預習對自己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從而可以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主動投身到課程的預習中,使預習的目的絕非“為了預習而預習”。
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課堂學習是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為教學基礎,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獲得真正的提升。
對于學習而言,學生首先要克服的問題恐怕就是分神。課堂上的分神容易使學生在聽講時對教師的教學熟視無睹、充耳不聞,從而直接導致遺漏和錯過教師的教學內容甚至是重難點知識。對此,教師應當讓學生把自己的講課當作朋友對自己的談心,從而有效集中注意力。同時還要緊隨教師的語言、板書內容,并將教師重點、反復強調的內容在教科書或筆記本上進行記錄。當然,這種記錄絕非機械地復制,而是轉化為自己可接受的內容再進行記錄。
另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敢于發問的勇氣,從而讓學生可以將自己不懂的內容和知識進行及時的詢問,盡可能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保證聽講的有效性,并且這也有助于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地位,讓學生的學習更具積極主動性,反作用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三、提高作業的完成質量
對于學生而言,完成作業和課后復習的先后順序因人而異。教師無需強制學生遵照某種特定的順序進行學習。本文將按照先完成作業、后進行復習的順序論述。
由于課后作業的完成是學生檢查學習效果,從而為接下來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復習做準備。因此教師首先應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發現自己的薄弱所在。針對這一點,教師無需對學生作業的準確率求全責備,而應當鼓勵他們以此發現問題,樹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另外,教師還需要告訴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必須像考試一樣審題仔細、回答時思路清晰、書寫清楚、認真檢查,培養他們對課后作業高度關注的正確態度,并且這也有助于學生學習態度、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
四、培養及時的復習習慣
課后的及時復習有助于學生加深和鞏固學習內容,并且在課后作業的完成基礎上進行復習,可以讓學生在作業完成時發現自己未掌握的知識,增強復習的針對性和個性化。首先,學生應當把老師課堂的教學內容如同“過電影”一般進行回想。然后結合自己的筆記對課本進行瀏覽,彌補回想時遺漏的內容。
在這之后,學生需要對自己無法掌握的知識進行重點復習,如果依舊無法理解,則需要進行標記,以便下次上課時及時向教師請教。不僅如此,學生在復習時還應當聯系之前學習的內容,從而建立系統化的知識結構。例如在復習“二戰”的內容時,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將其和“一戰”進行對比性復習,比較二者的異同,從而實現知識的連續性。
另外,學生在進行復習時,還必須將課本中的圖片、地圖融入課本文字內容中進行鞏固,從而提高復習的效率和全面性,知識也會更加具體,不易忘記。
總而言之,初中學生良好歷史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極大的作用,為日漸緊張的學業節約出更多的時間進行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同時也能反作用于教師的教學。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朱玉苓.初中歷史學習習慣培養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1(12).
[2]李順衡.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教研版),2011(6).
編輯 曾彥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