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施蓉
摘 要:近年,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在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加之其它諸多原因,電視臺的平臺空心化現象愈演愈烈。在新媒體當道的環境下,傳統電視臺的出路在哪里?此為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電視臺;新媒體;平臺空心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282-01
一、平臺空心化之定義
狹義的平臺空心化指的是人才流失。人才是電視臺的核心競爭力,人才流失帶給電視臺的是真正的危機。而廣義的平臺空心化還包含資源的流失。近幾年,傳統媒體人頻密的離職事件一次次引發公眾的關注和討論,“電視消亡論”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二、傳統電視臺平臺空心化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自我空心化
新聞公信力是電視媒體最大的優勢之一,各電視臺曾將“新聞立臺”作為核心競爭力打造。但在娛樂時代,受眾對娛樂節目的關注度往往遠超新聞節目,電視臺一味追求收視率,紛紛投身于娛樂節目的浪潮中,加劇了新聞節目的邊緣化。加之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的信息沖擊,傳統媒體的新聞影響力全面失守。可以說,電視臺最大的危機是越來越嚴重的自我空心化。①
(二)新媒體的外部沖擊
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出現,極大地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受眾人群,對傳統媒體是不小的沖擊。首先,新媒體的出現沖擊了傳統媒體的“把關人”機制。較之傳統媒體,新媒體的門檻低,信息能較快得到傳播。然而,新媒體上的信息真假混雜,加之受眾的媒介素養良莠不齊,難免對傳統媒體上的信息產生質疑,影響其媒介公信力。其次,新媒體沖擊了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傳統媒體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新媒體的出現拓寬了受眾的表達渠道,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
(三)制播分離加劇平臺空心化
制播分離指的是分離體制內可經營的部分,轉為市場化經營,包括對外合作,但更重要的是讓電視臺內原有的制作團隊走向市場化。
然而,目前實踐中的制播分離,大有將制作和播出完全分開的架勢,對電視臺來說很不利。首先,當電視臺不參與節目制作后,各臺必然爭相搶奪優質節目資源,最終導致購買和自制的平衡被打破,制作公司處于市場上風。長此以往,節目價格不斷上漲,惡性循環。其次,電視臺將制作權交給制作公司后,必然導致臺內制作團隊和資源的不斷出走,最終,電視臺將被架空成一個播放器,徹底加劇平臺空心化現象。
三、傳統電視臺平臺空心化的策略分析
(一)堅持內容為王
在新媒體環境下,“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應當遵循的規律。首先,電視臺要培養優質的內容制作團隊,維持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創造力,才能保證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優質的電視節目;其次,電視臺要明確與新媒體的區別,根據自身特點創造出合適的節目形式,不盲目跟風,打造出與其它媒體形式不同的特色。
(二)維持平臺公信力
平臺公信力對電視臺來說至關重要,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堅持新聞真實性。新聞真實是電視臺公信力的核心要素,確保新聞真實就要求電視臺培養高素質的采編隊伍。由于新媒體的機制還不成熟,把關人長期缺失,信息的真實性很難得到保證;而電視臺長期積累的平臺公信力不易撼動。因此,加強把關人機制,嚴格把控信息的真實性,是電視臺應長期秉持的基準。其次,電視臺要加強廣告審核機制,拒絕虛假廣告。在商業化時代,廣告已經成為受眾無可避免的信息接收內容之一,大量的廣告已經讓受眾感到厭煩,虛假廣告更是讓受眾深惡痛絕。因此,電視臺應加強對于廣告的審核與把控,避免因此影響了長期積累的群眾基礎。
(三)傳統媒體新媒體化
在“用戶創造內容”的新媒體時代,由單一媒介產品到打造全媒體生態圈已成為傳統媒體界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有益的嘗試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網絡廣播、手機廣播以及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和手機APP結合的移動收聽平臺、微信電臺等新的聲音媒體近年來漸顯身手;國內幾乎所有省級電臺都創辦了自己的網站,并在不斷推進臺網互動。同時,電視媒體的融合轉型之路大有發展前景,隨著電視節目結合APP線上互動、推出T20模式實現電視和互聯網完美聯動,以及臺網同步實現“三屏合一”等,傳統媒體人將“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媒體一步步深入結合。②
(四)培養“一專多能”的媒體人
媒體融合中傳統媒體人與新媒體人不可能相互取代,傳統媒體人轉型的方向不應是也不可能是新媒體人,同樣新媒體人也需要轉型為傳統媒體化的新媒體人,才能適應和滿足傳統媒體新媒體化以及新媒體傳統媒體化這一媒體融合的趨勢和需求。③在此趨勢下,培養“一專多能”的媒體人迫在眉睫。具體到高校的新聞教育中,應該打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壁壘,適應媒體融合的需要,培養新媒體化的傳統媒體人。
注釋:
①戴元初.電視的自我空心化才是最大的危機[J].視聽界,2015(01):125.
②閻海虹.淺析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融合現狀及趨勢[J].東南傳播,2014(12):57-58.
③錢曉文.媒體人才流動是否會繼續擴大?[J].青年記者,2016(01):2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