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佳
摘要: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并在許多中小學推進到縱深,教師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也面臨著改革的壓力。改革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讓教師失去了原有的安全舒適環境,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情緒發生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是決定教學成敗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但是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和相關教育研究大都忽視了情緒的存在,低估了情緒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
關鍵詞:教師;課堂;情緒;不良情緒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并在許多中小學推進到縱深,教師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也面臨著改革的壓力。改革的實施,一方面意味著教師有更多的教學自由和自主選擇權,為其進一步的提升自己,施展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才華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改革的不穩定、不確定性也讓教師失去了原有的安全、舒適的環境,承受著更重的心理壓力。[1]
一、教師常見不良情緒的表現
通過《正負情緒量表》的數據分析和教師日常不良情緒表現的分類匯總,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常見的不良情緒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低落沮喪、憤怒、緊張焦慮等。
1、低落沮喪。情緒低落是調查中教師提及次數較多也是日常教學工作中經常出現的一種不良情緒狀態,是不愉快的負性情緒體驗。沮喪,是一種生活狀態,它的情感基調是由灰暗、沉重等不愉快的因素組成的,屬于輕微發作的抑郁癥。低落沮喪者會對生活失去信心,覺得生活單調乏味,缺乏興趣;做事無精打采,效率低下;心情煩悶,郁郁寡歡。情緒上的低落也會對其認知和行為帶來不良的影響,如食欲減退,思維遲緩,工作、學習效率低下等。
2、憤怒。研究表明,當強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或者阻止的時候,不論對于兒童還是成年人來說,都會導致憤怒的產生。所以憤怒是自身反抗意向的標志,也是相應態度的表明。憤怒有令人興奮的特性,適度憤怒的體驗和表達是積極的,有助于人們采取行動,提高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提高個體感覺的敏銳度,增強勇氣和自信心;過度的憤怒會給人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感,干擾大腦的正常思維,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理智,誘發多種疾病,不利于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緊張焦慮。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面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緊張的程度常與生活變化的大小成比例;焦慮是人們面臨不安或者危險的情境時所產生的反應。焦慮一般分為特質焦慮和情境焦慮,特質焦慮是人格特質的一部分,具有持久性;情境焦慮由具體的情境誘發產生,因情境而異,具有暫時性。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得不到學生的有效反饋或者缺乏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熱情高漲的課堂講授與學生的無動于衷、消極應付形成鮮明的對比。[2]
二、不良情緒的負效應
1、不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發展。教師的情緒狀態攸關其個人的身心健康。處在良好情緒中的教師身心愉悅,能夠將自己的知識完整的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自身身心的健康完善發展;而處于不良情緒狀態中的教師常常以心煩、焦慮、壓抑沮喪等形式表現出來,長此以往,便會出現諸多的心理和生理疾病。
2、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會開闊自己備課時的思路,結合已有的知識點,把新舊知識點貫通起來,起到“溫故知新”的教學效果,把自己的知識完整的輸出給學生。教師良好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們學習積極性增強,師生共同上好每一堂課。反之,處在不良情緒狀態中的教師,常常為煩躁、沮喪、焦慮等情緒所困,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學中,思維混亂、缺乏邏輯性,影響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輸出能力。
3、師生關系緊張對立。情緒既是人與人彼此之間共同相處的“潤滑劑”,也可能成為影響破壞人際關系的無形殺手。教師情緒伴隨著教學發展過程的始終,是決定教學質量、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假如處在負性的情緒體驗下,便會不自覺的將焦慮、煩躁、憤怒等不良情緒帶入到教學中來,造成一種壓抑的“低氣壓”式的課堂氣氛。而學生也會受到這些不良情緒的感染,逐漸對教師產生疏離感,怯于和教師的交流溝通,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也不敢向教師傾訴,師生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
三、教師課堂不良情緒的改進策略1、教師課堂教學調控能力的增強。
(1)教師要增強自身情緒覺察的敏感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能敏感覺察自身的情緒,也要能夠及時的體察學生的情緒。教師在課堂中要展現最真實的自我,以真實為基礎,真正關注自身的情緒,同時,教師要觀察和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覺察不良情緒,并及時分析這些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2)在情緒覺察的基礎上,鼓勵自身和學生將自己的情緒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師生之間在交流時,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心聲,恰當運用表揚和鼓勵等手段。師生共同找到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齊心協力的解決問題。
2、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專業知識,如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3]等,還要有管
理組織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將知識完整系統的傳授給學生。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挑戰和壓力,教師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同時,更要強大自己的內心,提高完善心理素質,以應對改革中需要承受的負擔和肩負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要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充分展現教學幽默,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性別、地域、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歧視學生,對學生平等一致,爭取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首先,教師要把學生當做獨立完整的個體,把學生置于平等的地位,與學生和諧相處;其次,重視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真正的做到“做中學”,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唐金玲.初中教師課堂情緒調節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 朱朕紅.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提升研究—以××初中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 尹弘飚.教師情緒研究:發展脈絡與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