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識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認字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識字教學中,機械枯燥的識字方法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難提興趣。筆者認為,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每個漢字都是一部演變史,每個漢字都內蘊豐厚。如能在教學中溯漢字源流,從漢字的最本源教習漢字,讓學生知漢字其形,曉漢字其義,悟漢字其情,學生就能夠在老師的引領下逐步走入廣袤的漢字王國,并深刻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這樣的教學也會更生機盎然、引人入勝。
一、識字溯源,知漢字其形
漢字形中有象,具有圖形特征。有人曾贊美中國漢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兒童擅長形象思維,在識字教學中聯系兒童思維特點,溯漢字源流,把抽象的現代漢字還原成形象的古字,對照講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記憶效果。
例如,教學《口耳目》一課時,教師可將“口、耳、目、日、月、火”等字的古字、現代漢字集體出示在課件上,讓學生自己觀察、連線配對。學生回答、說明理由后,教師出示正確的古字、現代漢字配對答案,輔以適當的對照講解、區分。如“日”字,結合古字演變■→■→■,讓學生明白“日”字中間一橫代表太陽中間發光、發亮的點。如“目”字,結合古字演變■→■→■,讓學生明白“目”字是人眼的象形,中間兩橫代表眼珠輪廓。兩相對照,“日”與“目”字形即可清楚區分。再如“月”字,對照古字演變■→■→■,即可清楚明知“月”字的一撇實指彎月一邊。古字、現代漢字對照學習,學生興趣大增,生字的字形要點也能牢記心中。
又如,導入《數星星的孩子》這一課,教師可出示“星”的古字演變■→■→■,讓學生猜字,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星”字,告訴學生古字中底下部分的橫線代表大地,枝丫狀的圖形代表大地上生長的樹木,方形的小框代表樹木上方的物體,古人用來指星星,學生聽后對“星”的字形有了深刻的認識。教師再以“今天,這些調皮的星星變啊變,來到了我們的課文中,一個好學的孩子在數啊數”引入課文,學生興致勃勃地展開課文的學習。
二、識字溯源,曉漢字其義
識字教學,常有教師對某字字義進行專門講解,希望能夠促進學生對該字的認識。但生硬講解常讓學生不明就里,收效甚微。漢字內蘊豐富,漢字的部件、漢字整體都蘊藏著濃重的文化氣息,溯源漢字部件、漢字整體,能夠幫助學生從根源理解漢字,知曉漢字字義。
1.部件溯源
教學《數星星的孩子》中“珍珠”二字,可出示“玉”的古字演變■→■→■→■,告訴學生“珍珠”二字的偏旁為斜玉旁,作為偏旁時,“玉”字的第三橫變成提,一點被省略,即為■。一般帶斜玉旁的字都與“玉”有關,有表示美德、美好之義。再引申其他帶斜玉旁的字,如“玲、琳、瓏、瑤”等,學生對“珍珠”二字的偏旁和意義不僅會記憶深刻,而且還拓展識記其他生字,一舉兩得。
教學《歡慶》一課中的“祖”字,可用課件演示“祖”字演變過程■→■→■,告訴學生“祖”字本來指在石臺上擺上供品祭拜祖宗,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講解示字旁的演變,引導學生發現一般帶示字旁的字與神靈、祝愿有關,再引申類似字“祝、福、祈”等。學生對“祖”字的偏旁和意義印象深刻,避免書寫時與衣字旁混淆。
教學《兩只鳥蛋》中的“涼”字,可出示兩點水的古字■,告訴學生兩點水的古字就像水結冰后而膨脹、向上拱隆之形。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含有兩點水的字,教師適當引申“冷、凍、冰、涼”等字,告訴學生一般帶兩點水的字都有“寒冷、冰涼”之義。再補充三點水古字■(河流),幫助學生區分兩點水與三點水意義的不同。通過溯源,學生了解了兩點水偏旁的內蘊,也識記了“涼”字的意義。
2.整體溯源
教學《坐井觀天》中“沿”字,可出示“沿”的古字■,對照古字分析講解,讓學生明白“沿”字的意思是順著水流往下走、水的周圍旁邊。教師可提示課文中井的四周為“井沿”,那么床的四周是?桌子的四周是?學生在習得新詞“床沿、桌沿”的同時更加深了對“沿”字意思的理解。
教學《蜜蜂引路》,向學生解釋課文中“向導”一詞,出示“導”的古字■,對照古字,告訴學生“導”字的意思是用手牽著在路上走,向導就是指引走路方向的人。教師接著提示那么帶著游客旅游的人可以稱為?指導演員拍戲的人叫?車上指引汽車前進方向的儀器是?引導學生認識新詞“導游、導演、導航”,深化理解“向導”的意思。
三、識字溯源,悟漢字其情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讀中悟,悟中讀,能否將視覺文字有效轉化成有聲語言,關系著學生能否準確理解文字蘊含的情感。在教學中,可借助漢字溯源有效創設情境,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深化理解漢字意蘊。
例如,教學《兩只鳥蛋》,指導學生朗讀“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開始學生并不能體會焦急的感覺。這時,教師可出示“焦”的古字■,告訴學生“焦”的本義是熊熊燃燒的烈火上有一只鳥,“想想你家飼養的一只小鳥就要被大火燒到了,這種情況多讓人著急啊!”這時再讓學生讀“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焦急”的意味就讀出來了。
再如,教學《歡慶》,指導學生朗讀“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生硬地告訴學生要讀出尊敬的感覺來,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可出示“獻”的古字■,講解■左邊部分為燒煮東西的器皿,右邊部分為一只狗,“獻”字本來是指將煮熟的狗拿去祭拜祖宗,表示敬意、莊重。“想想回老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很莊重地拜祖宗時候的情景?再想想你的爺爺或者奶奶過生日,你給他們送上你精心挑選的禮物時候的心情?”在學生感悟到“獻”的意味后,再指導學生朗讀“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獻禮的莊重感、神圣感就出來了。
溯源漢字,學生的朗讀饒有滋味,有滋有味的朗讀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對漢字意蘊的理解。
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識字溯源,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知漢字其形,曉漢字其義,悟漢字其情。識字溯源避免陷入機械枯燥的識字桎梏,讓我們的學生學興十足,更讓我們的教學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1]孫坤山.識字教學略談[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姚芳.《兩只鳥蛋》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11(3).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