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麗霞

〔摘要〕針對當前高中生普遍存在自我認知不足、信息掌握不全、科學決策能力不強等問題,許多學生在做“7選3”決策時往往不夠客觀、理智,導致在大學與專業的志愿填報乃至職業選擇方面較為被動。如何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選擇關乎當下又指向未來的選考科目,促使學生從被迫選擇轉向自主選擇,是當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圍繞“選科探索”這一主題,從選科意向初步調查、了解大學專業及其與高中科目適切性調查及決策團體輔導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并做出最優選擇。
〔關鍵詞〕生涯教育;課程;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6-0048-03
一、案例實施背景
依據當前《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加強普通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指導意見》對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內容的界定,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應包括兩部分: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其中學業規劃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學業水平、專業性向、生涯發展意向,明確自己學考與選考意愿,科學合理安排高中三年的課程修習計劃。按照浙江省新高考方案,不再進行文理分科,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科興趣、專業性向及職業興趣確定高考選考科目,考生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7選3”將直接決定三年后大學與專業的報考。這種選考方式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及自我選擇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意味著學生在校三年需不斷做出選擇,尤其從高一開始就要思考選科問題并提前規劃自己的未來人生。
然而,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自我認知不足、信息掌握不全、科學決策能力不強等問題,許多學生在做“7選3”決策時往往不夠客觀、全面、理智,導致在大學與專業的志愿填報乃至職業選擇方面較為被動。如何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選擇關乎當下又指向未來的選考科目,促使學生從被迫選擇轉向自主選擇,是當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圍繞“選科探索”這一主題,從選科意向初步調查、了解大學專業及其與高中科目適切性調查及決策團體輔導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做法,以期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并做出最優選擇。
二、案例主要目標和定位
“選科探索”案例總體目標聚焦于與個人發展密切相關的生涯體驗與決策能力的培養,規劃與構建適合本校學生選科探索的課程體系,并通過有效實施落到實處,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涯理念,建立積極的人生規劃,為其一生奠基幸福[1]。具體目標如下。
第一,通過新高考方案選科意向的調查,初步了解高一學生的選科傾向及學生在選科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第二,通過CareerSky高中生涯發展教育系統的學科興趣測評,幫助學生更客觀地了解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為學生選科提供參考;
第三,通過“認識大學與專業”“專業與科目適切性調查”等生涯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學科興趣、優勢能力及與個體特質相符合的院系,明確大學專業與高中各學科的關聯程度,為選科指導提供依據;
第四,通過“7選3”生涯團體輔導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決策的重要性并探索具有個性化的決策平衡單,從而做出科學合理的選科決策。
三、主要做法
(一)選科意向調查,構筑學生探索自我的快捷通道
實際上,許多學生選擇科目的主要依據并非出于學科興趣或學科潛能,也并非考慮到今后的專業發展或職業出路,更多是根據自己的學科成績,因而導致他們面臨選科不知所措,出現慣性思維或從眾心理。迷茫的背后是自我探索缺失的表現。新的高考模式帶來的是個體的自我探索與主動適應。
“新高考改革中,你會在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這七門學科中選哪三門作為高考科目?選科依據是什么?”
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前,我校學生成長與發展中心會面向本校高一學生及其家長發放“高一學生選考科目意向預調查”,在“選擇依據”這一欄,六成以上的學生表示對該學科有興趣,三成學生表示哪科成績好就選哪科,還有近一成學生認為憑感覺選科。很少有學生提及“自己的學科潛能”“高校專業選擇”“未來職業需要”等選科理由。這是學生當下根據個體對學科的認識及自身學習情況做出的初步選擇,尚未去思考學科與高校專業的關系,對自己、對未來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從學校層面,這一調查結果有助于相關部門做好生涯課程內容的設置與重構,激發學生深入探索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并及早做好學業規劃。隨著生涯課程的深入實施,相信很多學生在選科方面會更趨理性。
(二)學科興趣測評,拓寬學生選科決策的信息參考
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亮點就是允許學生考自己所長、考自己所好。所謂興趣即動力。對于高中生來講,他們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學科興趣。了解學科興趣對個體的選科、專業以及職業選擇方面都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然而,學生對于學科興趣的判斷往往是感性的,如何將科學的量化測評手段作為選科決策的信息參考?為此,我校引進了高中生生涯發展教育系統測評軟件。測評軟件分認識自我、認識專業、認識學校、認識職業、志愿選擇等模塊,其中認識自我模塊又分興趣探索、學科興趣、性格探索、能力探索和價值觀探索,通過測評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學科到底是什么,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世界,有效決策行動,為學生的自主規劃提供科學意見和建議。
當然,測評軟件必須協同課程配套使用。學生在學科興趣探索時,重在課堂探索,以測評軟件為輔。在學科興趣主題課堂探索結束時,我們會適時引導學生課后通過主題測評完成一定的探索,但又不能過度依賴測評工作,它只是為我們提供一種外源性的參考,而非起決定作用。因測評系統采用網頁版,建議學生自行在家里電腦實施測驗并反饋結果,為學生的自我探索提供了極大便利。
(三)生涯實踐體驗,豐富學生學科專業的價值思考endprint
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是新高考方案的一個重要特色[2]。與“選擇”相對應的是學生的“需求”,學生因其成長背景、發展速度不同,致使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存在差異。而各高校的各專業大類對高中生選考科目有相應的要求,因此學生在選科過程中除了自我特質覺察以外,還需開展基于自身需求的生涯體驗活動(龍賽中學高中三年生涯體驗課程內容見表1)。
針對選科主題,我們設計了“認識大學與專業”和“大學專業與高中科目學習適切性調查”生涯體驗活動。透過“認識大學和專業”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學科興趣、優勢能力及與個體特質相符合且自己感興趣的大學院系并明確大學專業對選科的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聯系該大學院系的部分學長,了解其對當前專業的滿意度以及該專業與高中各學科的關聯程度,進一步梳理大學、專業與高中學科之間的關系。學校學生成長與發展中心將全體學生的調查結果分專業匯總并制作成表,實現資源共享,在選科主題活動課上以大數據的形式為學生選科提供有益的參考。
以問卷其中一題為例:請選出與你當前專業關系最密切的高中4門學科,根據其重要程度依次為 。
A. 物理 B. 化學 C. 生物 D. 政治 E. 歷史 F. 地理
G. 通用技術 H.信息技術
(四)選科決策團輔,搭建學生生涯解惑的溝通平臺
生涯規劃即“知己知彼,決策行動,變化發展,動態平衡”,高中選科亦如此。因學生在“7選3”過程中會考慮到眾多因素,比如學科興趣、學科能力、學科成績、專業傾向、父母及班主任影響等,而各因素對其重要性影響又有所不同,學生經常會在各種選科組合之間搖擺不定。針對這一實際,在選科探索中設計一堂選科決策團輔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7選3”決策團輔課中,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教師呈現決策風格情境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決策風格并由此過渡到新高考政策下的生涯決策;接著,教師呈現一個“小A的選科煩惱”案例,請學生思考自己選科過程中重點會考慮哪些因素并做分享;接著上述案例,教師呈現了小A在綜合考慮各因素條件下產生的三種選科組合,不知如何取舍?最后,教師以“小A的選科煩惱”為示例詳細說明小A理性的“7選3”決策過程并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課后完成自己的決策平衡單?;蛟S學生最終的選科會同決策平衡單的量化數據有出入,甚至大相徑庭,但決策團輔課提供的是一種方法,培養的是一種能力。具備了這種規劃決策能力,學生定能從容面對紛繁復雜的環境,在大千世界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四、案例成效、特色與啟示
新高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選科作為其中重要一環,并非一個講座或一次團輔即可幫助學生理清其中的關系。本案例借鑒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從認識自我、了解專業、人職匹配等角度,通過測評、調查、輔導會談等方法輔助學生做系統的選科探索,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的“7選3”與未來人生的關系,這對于學生的學業規劃乃至職業規劃較有深遠意義。
此案例中的很多做法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如“大學專業與高中科目學習適切性調查”生涯活動由全體學生參與調查生成的大數據為學生的選科提供有益參考[3];又如“決策團輔課”在我校教學開放周進行公開展示,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這些做法在同行中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我國臺灣著名生涯輔導專家金樹人教授曾說:“生涯之學,即應變之學?!闭缥覀冊诎咐龑嵤┻^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在選科中特別糾結,經常會因某一次學科成績不理想而懷疑自己的選擇,不斷修改,反復變動。殊不知,他們正是在一個個選擇的確立、修改和調整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成長。
五、其他說明事項
(一)學生的選科探索要求學校加強選科信息宣傳
新高考作為新生事物,很多學生和家長在政策解讀上往往一知半解,在選科上存在一定盲區。從學校層面當加強選科信息宣傳,讓學生和家長了解什么是選科,為什么要選科以及如何選科,便于學生和家長做出科學合理的選科決策。
(二)學生的選科探索要求學校加快選修課程開發
基于選科對高考及大學專業的長遠意義,從學校層面要加快選修課程開發,設置專業化的學科選修課程,讓學生對大學專業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科目,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三)學生的選科探索要求學校各個部門整體推進
選科工作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學生生涯課程設計、生涯體驗課程的組織實施及選修課程的組織規劃需要學校學生成長與發展中心、德育處、教科室和教務部門的通力合作與整體推進。
參考文獻
[1]王一敏. 中學生生涯教育理論與實務[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
[2]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陳巍.中國大學生職業可能自我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09):12-15+20.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龍賽中學,寧波,315201)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