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玉
“教師的教學就是一場華麗的冒險,而語文教師的教學更是一場華麗的指尖冒險”,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無論是“本色語文主張與實踐“的提出者黃厚江先生,還是”青春語文“的發起者王君老師,在他們的教學案例中都不乏詳盡、貼近學生實際的文本解讀。實踐證明,只有扎實透徹的解讀文本,教師才能知道教什么,學生才能知道學什么,也只有扎實透徹的解讀文本,教師才能決定怎么教,學生才能決定怎么學。
關于如何做好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兩點淺顯的思考:
一、確定角度解讀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要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我們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不同,選取的文章也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解讀文本時,首先要確定好解讀文本的角度:
1.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查找清楚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寫這篇文章時作者的處境如何?每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特定背景,韓愈因他的懷才不遇而寫《馬說》,杜甫因他的凌云壯志而寫《望岳》,琦君因她的思想情切而寫《春酒》,朱自清因綿綿父愛而寫《背影》,范仲淹的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如果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不能講清楚作者寫《岳陽樓記》時的背景,作者和滕子京的關系,那么對于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深刻涵義,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困難一些;同樣,牛漢的現代詩《華南虎》,如果沒有寫作背景的介紹,僅憑單一的朗讀和學生簡單的理解,學生是不可能領悟透徹詩歌中的象征意義的。
2.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在解讀一篇文本時,應該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建議,確立好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找到適合自己獨特的文本解讀方法,從而有效的為教學內容做鋪墊、做服務;鄭振鐸的《貓》是一篇比較簡單的敘事性散文,從敘事的角度來講,學生讀清楚、讀通這篇文章不是難事,但從散文的角度來說,文章的抒情性和文章的主旨是需要我們仔細研究清楚的,甚至文章主旨背后的主旨作為教師也是要解讀透徹的。《雖有嘉肴》雖然簡單但理解起來卻不容易,教師在做文本解讀時,整體感知部分應該做足功課,這篇課文節選自《學記》。《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它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致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其中的許多看法和認識,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比如節選這一部分所提出的“教學相長”,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看仍值得重視。我們現在理解的“教學相長”,強調的是教師和學生的互相促進,“教”和“學”是兩個主體;而課文所說的“教學相長” ,“教”和“學”是對同一個主體而言的,指教師自身的學習與他教導學生的教育實踐都是一種學習,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既強調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也會深化認識,發現自己在理解上不透徹的地方,并努力改正。文章開頭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接著就講到了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教授別人之后才發現自己知識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學相長的結論。對文中教與學的關系,教師在初步進行文本解讀時,一定要了然于胸。
3.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對學生語文學習的狀況應該做到胸有成竹,一篇文章,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要求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知識點,應該設置什么樣的學生活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些都要因生而宜,作為語文課堂的主體之一,教師既要以教定學,又要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發新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教學內容不可以面面俱到,要給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間。
4.從編者的角度來說,為什么要將五篇文章編寫在同一個單元,編者肯定是有目的的,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就要清楚編者編寫這一單元的目的是什么,只要清楚了編寫目的,我們才能很好的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編者選取的五篇文章都是敘事性的散文,我們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就要了解敘事性散文的特點來,要清楚本單元的教學就要圍繞“敘事性散文”的特點來教。
語文教師的閱讀,有著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要帶著語文的眼光,注意從語文的角度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文本,比如立意、選材、思想、語言、構思、技巧等等有怎樣的特點,如何與自己的教學結合起來,可適用于哪些篇目、內容、訓練,推薦給哪類學生甚至哪個學生。這樣教師在教學中自然就會逐漸的信手拈來,學生的閱讀的興趣也會得以熏陶浸染了。
二、激發興趣、尋找突破口解讀文本
文本的正確解讀是為了教會學生學會真正的閱讀,什么是真正的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閱讀是能觸動學生的智力與心靈,激起她去思考世界與自我,促使認識自己和考慮未來。”“只有當學生的意識中字句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并變幻著周圍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時,他才稱得上是在“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為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對于一些篇幅較長、內容深刻和翻譯后的文章以及文言文,學生在理解起來會感到吃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文本解讀時尋找到突破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來解讀文本,找到了學生的興趣點所在,解讀文本時就會比較的得心應手如。
1.教學設計找突破:如七年級下冊《在沙漠中心》這篇文章,是一篇翻譯后的文章,作者是法國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對于外國作家,學生要陌生一些,而且這篇文章的篇幅又要長一些,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字詞教學結束后,就是作者介紹、分析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明確段落大意、確定文章主題。可這種常規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講會比較的枯燥,如何從學生的角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在這篇課文的文本解讀時,首先我們要確定這篇文章的體裁,這是一篇敘事的散文,對于散文來講,重點應該落腳在人生經驗、哲理和作者的情懷上,明確了這一點后,我們可以用經典的《小王子》導入,用《小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字詞教學環節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四字詞語和有多音字的詞語,在分析文本時,直接讓學生從找出文章的三個帶引號的句子著手,在品讀句子時,用“我對自己說,我聽見自己說”,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品讀句子后感悟文章主旨。在這種教學設計下,整節課學生的主動性發揮的比較好,學生參與回答問題的面也很廣,很好的喚起了學生的閱讀愿望,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實際上在千篇一律的閱讀模式下,學生已經有了閱讀疲倦感,新鮮的閱讀方法體驗會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豐富學生的閱讀感受。
2.教學方法找突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吆喝》是八年級下冊民俗單元的文章,就文章的文字來講并不難懂,但如果按照常規的方法品讀句子,學生對老北京吆喝的魅力感受的就不會很深,所以,在印象吆喝這個環節,引導學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吆喝并模仿這種吆喝,這種方法在整節課的教學實踐中一下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當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起來后,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談談閱讀感受,自然而然就引發了學生對吆喝背后故事的思考。
3.教師心態找突破: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總會聽到有的老師說不喜歡魯迅的文章,不喜歡文言文,不喜歡翻譯后的文章,其實,回過頭來仔細想想,這些不喜歡的文章,究竟是不喜歡,還是不會教,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其實就是在做加法和減法,教師文本解讀的能力提高一些,學生的活動參與就增加一些,當我們都將我們的語文課寄希望于學生時,學生又將寄希望于誰?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的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我們要隨時充實好自己,要清醒的認識到,沒有不喜歡的語文課文,只是我們沒有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學會在共性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特色來。
語文這門學科真的是一門令人受益終身的課,而語文老師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引路者,又是學生的精神導師,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真的是需要靜下心來讀書、積累、思考,和學生共同體會、感受閱讀的魅力和語文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