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摘要:現代語文教學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師要調整閱讀教學,將批注式閱讀模式引入教學之中。批注式閱讀是在進行自主閱讀過程中,閱讀者將對文章的感悟與情感隨手記錄與標注,對文本文字解釋、品評,對整體文章內容深入地分析與歸納,即通過符號以及精煉簡潔的文字在文章空白處標注的閱讀手段。批注式閱讀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包括示范閱讀、點撥教學、生疑批注、補充批注和情境輔助。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教學;應用
現代語文教學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師要調整閱讀教學,將批注式閱讀模式引入教學之中。談到讀書,人們經常會講一句話:“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樣的閱讀形式就稱之為“批注式閱讀”,批注式閱讀教學就是將這種勤于“動筆墨”的閱讀方式引入語文閱讀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閱讀文本進行自主閱讀和體驗,同時針對文本中的詞句、人物、語言、結構層次、思想內容等通過線條符號進行圈點勾畫,并加以簡潔的文字進行批注。這種閱讀教學方式旨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驗,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記憶知識、理解知識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產生自我獨特見解和感受的熱情,改變了教師文本教學的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
批注式閱讀屬于研究性閱讀,閱讀者會主動探究文章的核心內容,他們的思維模式更加動態化。在批注式閱讀時,個體會按照自身閱讀習慣以及閱讀教學目標,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對文章深入分析,將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與闡釋等直接在文章中用自己的方式標注,將自己的感情真實地表達出來,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總之,批注式閱讀就是一種主動的、帶有思考的閱讀方式,這種方式的閱讀過程不僅可以使閱讀者對文章深度剖析,還能讓閱讀者真切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新課程改革后,教學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批注式閱讀符合現代教學理念,適宜在閱讀教學中使用。就教學方法而言,批注式閱讀就是將傳統批注閱讀方式融入現代教學的一種教學手段。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可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方法,而且還可以逐步養成邊閱讀邊批注的良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對于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也都有極大的幫助。
首先,要提供批注的角度。從學生閱讀的文本來看,學生批注的大多是文學類作品。結合文學作品的特征,從大方向來講,批注可以是針對文本的思想內容、語言特點、表現手法、結構思路等等加以點評;從小角度來說,可以根據文本的類型和特點來批注。如:小說類作品可以從環境、人物、情節、主題和語言等角度進行批注,詩歌可以從形象、語言、手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批注,散文則可以從背景、線索、結構、風格等角度進行批注。有時可以設定思考題或批注點。這樣,學生在批注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感,老師的點評也較容易操作。
例如,在教學《竊讀記》時,批注式閱讀教學如下。文章內容節選:
每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了起來,我才發覺已經站在這里讀了兩個多鐘頭了。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圈畫重點詞語:“合、咽、吞”“依依不舍”“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批注1:三個動詞讓“我”仿佛看到了一個不怕艱辛,渴望讀書、勤于讀書的窮學生完全沉浸在書本當中了,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如癡如醉。批注2:“依依不舍”形象地寫出了“我”讀完書后戀戀不舍的樣子。批注3:運用了比喻。把極其渴望讀書的“我”比作一匹饑餓的狼,“我”一頁頁貪婪地閱讀猶如一匹正在進食的餓狼,形象地寫出了“我”對讀書的渴望和強烈的求知欲。
其次,要明確批注的形式。批注的形式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總批,一種是點批。“總批”是指在讀完整篇文章后,結合文本閱讀的整體感受和體驗對文章的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作出的整體性批注。這種批注方式需要學生對閱讀文本有整體的感知和體驗,能力層次要求較高。與之相對的“點批”則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局部進行批注。根據批注的位置又可分為夾批和旁批。夾批是批注在句中的,側重對文本中重要詞句的含義、效果和作用等進行的點評。而旁批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句段,既可以是對句段的理解、質疑,也可以是對句段思想內容的評價感悟等等。
例如,在魯迅小說《故鄉》的結尾中: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路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對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要帶領學生深思、品味,補充批注、續寫。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走進作品,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和鑒賞能力。在《故鄉》的結尾中,學生補充批注如下:路是人走出來的,只有走了,才會有路。任何事情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有可能會有未來。為了新生活的到來,要滿懷希望去努力奮斗!唯有如此,路,才會在你的腳下!而你的生活才是充實幸福的。否則,只會無所事事、一事無成,這樣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補充批注,不僅形成了學生的閱讀個性,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讀書不再成為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精神需求,從要我讀變為我要讀。因為學生在補充批的閱讀中,找到了讀書的樂趣,擁有了自主的精神,形成了獨立的思想,與文本有了交融和碰撞。
第三,要注意批注的方法。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幾條具體可操作的批注方法是落實批注式閱讀教學的要義。
1、抓住情感體驗進行批注。批注式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批注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性格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批注閱讀中重視自我的情感體驗和感悟。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閱讀過程中“一瞬間的靈感”進行批注,樹立開放性的閱讀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允許理解的多樣性,這樣才能達到不斷激活學生閱讀的靈感,實現多元化解讀文本的目的。
2、從質疑點入手進行批注。學貴有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有時因文本自身的客觀原因,在內容和形式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有時或因閱讀者主觀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一些疑問。如果教師能夠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點,并且利用這些疑點巧妙地設置一些問題,就能達到“推波助瀾”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質疑和探究的閱讀習慣。至于學生的質疑可能是主觀理解上的偏差,也可以通過交流和講評得到糾正。
3、由果溯因式地進行批注。在閱讀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么”往往能幫助閱讀者打開思路,引導閱讀者對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究。如小到一句話中某個詞語的選取,一種修辭手法使用的效果等;大到一篇文章材料的組織、主題的把握等都可引導學生進行發問“為什么要如此”,這些都可成為學生閱讀中的批注點。當然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合理地引導學生從“果”入手探究原因,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發現其中的因果聯系,從而挖掘事物的本質,進行由果溯因式地批注。
學習是學生知識與經驗升華的過程,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學生學習的過程聯系起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與研究批注式閱讀,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并按照教材版本的要求,設計專業、科學、有趣的教學方案,實施、評估方案。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教學、生疑批注以及情境引導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提高批注閱讀的質量與效率,使批注式閱讀教學發揮最大的功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批注式閱讀的開展方式,以此發現文本詞句的廣度和深度,切實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祝學英.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下初中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顧錦霞.“批注”式閱讀在教學中的應用.新課程研究,2009.
[3]韓中凌.“批注式閱讀教學”的認識與實踐.百度文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