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途徑。如何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閱讀的實效性,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
關鍵詞:閱讀教學;興趣;情境;閱讀方法
小學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途徑。如何通過廣泛而有序的閱讀獲取、篩選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項任務。怎樣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使孩子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形成良好的習慣?我認為可采用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課前,我先出示多張桂林山水美景的課件圖片,然后問學生,這是哪里呢,你們覺得這里漂亮嗎?揭示課題《桂林山水》。接著再問學生,看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國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風景呢等等。在這這里,我通過出示圖片,使他們進入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這樣就能很自然的講解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見解,使小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還記得我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的很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最后,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有效導問,感悟文本
設計有效的導學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突出授課的重點和關鍵。學生會根據教師的導學提問,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上,使自己的思維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1.抓題眼導問,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如《蝙蝠和雷達》一課,上課伊始,可讓學生質疑提問:什么是雷達?蝙蝠和雷達好像是不相干的兩種事物,怎么會連在一起?由于問題來源于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課題很多,比如《小苗和大樹的對話》、《中彩以后》等等,都可以在課前或由老師設問,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為學生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2.抓主要線索導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漁夫的故事》一文中,漁夫是怎樣遇見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又是怎樣做的呢?漁夫戰勝魔鬼,憑的是什么?你是從哪看出來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會上當呢?由于所提的問題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整堂課避免了出現“滿堂問”的現象,學生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掌握正確閱讀方法
在進行學生語文閱讀訓練時,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關鍵。朗讀和默讀相互結合,對于提升語文閱讀能力有重要作用。朗讀不僅是培養良好語感的最佳途徑,還有利于理解字、詞、句、段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和作用,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而默讀要求閱讀速度快,在閱讀過程中對于文章含義和作者感情進行深入思考,能讓學生在默讀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賞、去記憶,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各種語言的法則規律和寫作技巧。在教學中需要將朗讀和默讀相結合,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抒情性較強的語言以朗讀為主,敘事性較強的語言可以默讀為主;以欣賞記憶為目的以朗讀為主,以了解內容為目的以默讀為主。同時,在學生閱讀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閱讀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朗讀訓練,圍繞“理解——體會——吸收運用”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默讀訓練。從而使學生真正懂閱讀,會閱讀,能夠從正確閱讀中終身受益。
四、指導方法,促進閱讀有效性
閱讀是小學語文整體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教師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精確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知識可以傳授,可以記憶,但對語言和文學作品的深刻感悟與理解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教師的指導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可以把一些科學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以利于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開展。閱讀伊始,首先要對所讀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社會環境進行充分了解,現在是網絡時代,為相關知識的尋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這非常有利于及時掌握一些背景知識。在閱讀過程中,一切新奇的內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寫,小到一個生字,不懂的內容,難以理解的內容,感興趣的內容……都要一一做好閱讀筆記;第一次基礎性閱讀過后,教師組織學生對于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值得研究探討的內容,一起開展研討會,總結探索得出一些最關鍵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行第二次深入閱讀,這時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鼓勵探索、思考,進一步提高閱讀效率。以聽說讀寫結合為主要渠道,把重點字、詞、句、段再進行精讀,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記憶的內容。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目標,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的各種各樣的思考成果,深入挖掘教材里的創造性教育因素,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創造,成為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