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艷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客觀上要求語文教師必須采取新的閱讀教學策略。所謂閱讀教學策略指的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方面的策劃與選擇,它要解決的是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關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應該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本文提出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現階段,在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只看重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結構等,對于文章的閱讀鑒賞,還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分析和理解上,不會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地思考與理解,導致學生的思維局限,失去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初中語文教師只有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決定語文教學要立足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新的課程理念變教師是課程的傳播者為課程的開發者,教師不僅要活用教材,還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本班學生豐富的課程資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語文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種思維碰撞才會產生智慧的火花。根據與學生溝通所發現的實際情況,生成新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教材上沒有的,教師預先也沒有想到的,這種動態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體現了學生個體之間在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直接經驗、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導他們走向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熱 生活,關注生活,培養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和使用語文的習慣。
二、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
充分的教學準備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教師要根據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為學生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第二部分,教師要指導學生預習文章。明確學習目標,就是明確學生閱讀文章的方向,只有目標明確,學生才不會盲目瀏覽,而是對文章進行主動認知和分析,進一步品味文章中蘊含的美好情感。另外,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文章背景等,開展課前預習工作,促使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體會作者的寫作心境和手法等,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
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上查找相關的文字和圖片,直觀感受濟南冬天的美,同時針對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濟南的冬天美在哪里?”等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加強指導,促進思考
初中語文閱讀與小學語文閱讀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手法等知識,還應對文章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內心感受,以及文章所描繪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所蘊含的哲理和要傳達的思想觀念,都有深刻地認識和感受。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如在教學《背影》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字、詞、句、段,還應該指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傳達出作者對父親的追憶之情,以及作者父親對孩子樸實無華的愛意,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傳達出的父子之情,引導學生對父母心懷感恩,深刻理解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
四、倡導多角度培養閱讀語感
語感主要是指長期的實踐和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的敏感性,這種對語言的敏感性行為,能夠直覺地把握語言本身的隱含意義,它是語感者內在理性積淀的感性表現形式。語感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提高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措施。
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語感:一是積極激活學生想象,觸發語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豐富的想象、聯想才能在讀者頭腦中再現;讀者頭腦中呈現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課文的內容。所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感十分重要。在這方面,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語句分析,讓他們對事物整體、層次、方位、形態、色彩,說明文中說明對象的結構、形狀等,議論文中論辯者的語氣和姿勢,記敘文中所寫生活畫面、景觀、人物的容貌、動作、語言等等的形象產生真切的感覺,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人、事、物的程度;二是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品詞賞句來培養語感。美文的語言是準確、鮮明、生動、形象的,我們在語感訓練體驗式學習方式時,注意抓住典型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品味,使學生具備把握語言精當感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并通過不斷的學習,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張守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