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意

摘 要: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有目的地引入“表格”來輔助教學,從而達到為教學增效的目的。主要基于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結合具體案例提出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表格的必要性,并對它的運用策略、運用注意事項和運用的成效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表格;運用策略;注意事項;運用成效
一、“表格”運用策略
表格,因其在說明事物本質特征和解釋事理方法所呈現出的具象性、簡潔性、輔助性等特點,在各學科教學中都有所運用。在此啟發下,筆者有針對性地借助表格來輔助教學。
(一)課前有效設計預習單
新授課前,大部分文章都需要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為了讓預習落實到實效,可以規定學生按預習單完成。當然起始階段的操作會比較困難,但慢慢地學生會形成套路,預習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教師可以設計一份預習模版,幫助學生進行預習。
(二)課中合理選擇類型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設計環節,有著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表格進行交流,可以借助表格進行反饋,也可以依托表格來突破重難點等。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些文章因不夠貼近學生生活,或高于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讓其理解起來存在難度。例如教學《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在引導此片段:“他畫完了大洋洲,又畫南極洲;畫完了……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教師問:“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指什么?”學生都能回答出來,但是并不能馬上在頭腦中建構圖形,于是教師又問:“誰能用圖表示?”這對于地理有一定了解、把文章吃得比較透的孩子來說則比較輕松。于是鼓勵孩子以小組合作形式,借助插圖來完成設計,加強對文本的理解。這對于其他孩子來說,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也完成了教學目標之一。
(三)課后拓展方式多樣
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一詩時,教師拓展要求學生查找唐宋八大家的資料和相關作品。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這種做法以點帶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不再只局限于課堂教學。
組內交流完成后,還需學生補充自己的所得,教師最后挑選優秀小組進行交流,并將作品張貼在“碩果累累”板塊,與大家共享。
二、“表格”運用成效
(一)為課堂教學服務
因“表格”的運用,把感性知識理性化、具體內容抽象化、復雜關系簡單化,使學生能集中注意力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文本主體。以《找駱駝》為例,孩子們通過表格:“老人看到了……知道了……”找出其中存在的因果關系。與此同時明白了文章大意,這也符合小學生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為教學服務。特別是人教版教材中許多文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因而學生不能感同身受。借助表格則能讓學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結構,繼而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品味精美的修辭,抑或巧妙的遣詞,或是獨特的寫法,從而完成了教學任務。例如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引導學生明細文本的表達方式“情景交融”即可。
(二)提升語文閱讀能力
閱讀可以說是一個接收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采用“表格教學法”將教學內容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提取具體信息,繼而組織信息,并讓學生發表見解,提高了閱讀水平。以《絕招》一課為例,出示(如表)表格:
借助表格孩子們馬上明白:文中有三個孩子在比絕招,三胖比的是憋氣,二福:不靠樹的倒立,小柱子:靠樹的倒立,結果只有小柱子的不被認為是絕招,因此小柱子覺得特別丟臉。不過小柱子并未放棄,在奶奶的啟發下練成了絕技——口算,可謂揚眉吐氣。這里會在表格的幫助下,文本信息得到提煉,學生較容易地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反饋學生課堂實際
課堂實為一個師生雙方不斷傳遞信息與反饋信息的地方。教師把表格巧妙地放置于課前、課中、課后進行練習,從三個階段的作業中都能有效了解學生本節課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依據結果,教師可針對性進行再指導、反饋,這樣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三、總結
課堂實踐表明,表格無論是應用于課前預習、課中分析,還是課后總結以及復習課,相信都能產生比較理想的效果。同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表格”,既能體現教師的縝密思維,又能有效地歸納文章,明確教學重難點,從而為語文教學減負增效。在小學閱讀課堂中運用表格進行教學是一種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周偉能.淺論表格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1(14).
[2]王見芬.表格——學生自主學習的導航儀[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2(11).
編輯 白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