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牙兒》為讀者呈現了貧賤母女被迫從娼的時代悲劇。文中貫穿始終的意象“月牙兒”的描寫在增加小說的意境美的同時,更反襯出主人公命運的悲慘。《月牙兒》的創作與老舍之前的作品大不相同,可以稱為老舍創作的轉折點。本文先簡要評析其中的核心意象的運用,其次通過對比《月牙兒》創作前后的其他作品來評述老舍小說寫作“美”的手法運用的另類變化之處。
關鍵詞:意境 意象 轉變 另類美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現代作家都有其獨特的作文方法,具體呈現的結果是行文風格與成文的獨特性。對于老舍而言,被人們所熟知的風格特點就是幽默諷刺的手法和京味兒的語言,這些特點在《月牙兒》中卻少有表現。巴金曾作文緬懷老舍:“他雖然含恨死去,卻留下許多美好的東西在人間,那就是他那些不朽的作品。我單單提兩三個名字就夠了:《月牙兒》《駱駝祥子》和《茶館》。”①
一、以美示哀:沉郁凄楚意境的層層遞進
文學是一種人文現象,文學是表現人的文學,文學作品通過人來反映社會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心理各方面的狀況共同反映在“人”的身上,作家加以藝術的概括加工。“看生命,領略生命,解釋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不要膚淺,不要投機,不計利害。活的文學,以生命為根,真實作干,開著愛美之花。”②正如自己所說,老舍就用他所塑造的意境美去真實地描繪動亂社會下普通民眾的非人生活。《月牙兒》這個母女兩人被時代和生活所迫,最后淪為暗娼的悲慘故事,貫穿全文的環境描寫就是以描寫月牙兒的“美”的意境為主。這一鉤淺金的月牙兒,看起來那么瘦弱單薄,每當“我”身處困境或處境又惡劣了幾分時它都會出現,映襯著“我”的境地是和它一樣的瘦弱單薄。
這種沉郁絕望的意境美的塑造是從前到后逐漸顯露的。比如在《月牙兒》二中寫道:“那第一次,帶著寒氣的月牙兒確是帶著寒氣。它第一次在我的心中是酸苦,它那一點點微弱的淺金光兒照著我的淚。”③這是父親去世之前的環境描寫,那時的“我”不過七歲,不明世事也就沒有太大的悲傷,所以盡管流著淚卻只是“酸苦”。等我大了一點,母親改嫁了,《月牙兒》七:“多么湊巧呢,離開我們那間小屋的時候,天上又掛著月牙。這次的月牙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那可怕的月牙兒放著一點光,仿佛在涼風里顫動。”“一會兒,月牙像個要閉上的一道大眼縫。”④在父親去世后的這幾年,“我”漸漸懂事,更清楚了自己的未來是怎樣的。這“眼縫”還是那樣的淺合,它是個馬上就要閉上的狀態,預示著我的前路越來越窄,這就塑造了更加無望凄涼的意境。《月牙兒》二十一:“我忘了自己,我沒了自己,像化在了那點春風與月的微光中,月兒忽然被云掩住,我想起來自己。我失去那個月牙兒,也失去了自己,我和媽媽一樣了。”⑤當“我”無路可走的時候,校長的侄子誘奸“我”。失身的那個晚上,這個月牙兒又出現,但很快被云遮住了。之前幾處月牙兒的描寫,月牙兒雖小但尚且還有,而情節到了這里,月牙兒全無了。從這里開始,小說漸漸進入高潮,也是從這里開始,“我”淪落了,“我”也開始放縱自己,做“我”之前極其厭惡的活計。由此,陰沉的意境變得濃烈壓抑。
老舍曾說:寫景不必一定用很深的字眼去修飾,但須簡單地暗示出一種境地。那么這幾處的意境創作以月牙兒的變化為主要借助意象,從小時候的看不清,到看得清了,最后到被遮住了,黑暗的氣氛層層遞進。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美”,但是讀者所體會的美也正是建立在主人公的痛苦之上,主人公的命運也始終走不出黑暗的籠罩,這是時代的悲哀。
二、用美反襯:悲涼孤寂的意象貫穿全篇
月牙兒作為一個意象在作品中出現了八次,每次都映射出“我”心理或處境的重大轉變,“月牙兒”一直帶著一種悲觀的象征意味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月牙兒的清冷是高貴的,是美的。每當“我”孤單寂寞的時候,月牙兒就好像“我”的好朋友一樣出現在“我”眼前的夜空上,正是這自始至終的悲觀美,見證了“我”從堅持底線到墮落的全過程。
三、老舍創作《月牙兒》前后“美”的變化
(一)喜劇“美”向悲劇“美”的轉變
老舍在《月牙兒》之前的前期創作,多為喜劇,結局多帶一絲亮色,呈現出以幽默為主的基調,如《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主張“立意要幽默”“要笑就笑個痛快”。安逸、清閑、高薪的生活工作條件影響著身在英國的老舍的寫作風格,他用諷刺的手法、幽默的語言將小說中的主人公描寫得生動形象。實踐決定認識,老舍遠離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其作品也就缺少悲痛的時代氣息。1929年夏,老舍回國途中暫居新加坡,新加坡青年學生們的激進思想給了老舍很大的觸動,使他“開始覺到新的思想在東方”⑥。20世紀30年代正是社會動蕩、災難深重的時代,隨著老舍創造思想和創作精神的轉變,其創作風格也在發生著變化。他曾向友人訴說困惑:“時局如此,而我又非幽默不可,真是心與手違;含著淚還要笑,笑得出嗎?不笑,我又不足得勝。”⑦這恰恰反映了老舍當時的矛盾心理。就像魯迅等批評家對老舍的批評一樣:中國的形勢是不容幽默寫作的。
回國后的第三年,長篇小說《離婚》發表,揭露了反動官僚和特務的罪惡等社會的黑暗。從《月牙兒》開始,之后的寫作則多為悲劇,結尾總是美的毀滅,呈現以控訴為主的基調。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老舍確實是將那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了。《月牙兒》中本是滿懷希望,厭惡自己母親賣肉工作的“我”最后也淪為自己厭惡的那一類人,黑暗的社會逼人不為人。老舍通過作品唱響了時代悲歌,正是因為他明白了悲劇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比喜劇要大得多,所以他以這樣的轉型來警醒世人。
不難發現,《月牙兒》與其后創作的《駱駝祥子》有一定的承接關系。《駱駝祥子》把老舍悲劇的創作推向了高潮,其中再沒有了笑料逗樂,也沒有含淚微笑的幽默,而是突出了對于社會的嚴峻態度。兩部作品都是悲劇美的完美闡釋,而其發生發展的過程仍有相似之處。這不是巧合,是處于同一社會、同一時代背景時,對于這個鮮血淋漓的人間,作者只有悲憤,哀悼,決裂。把美好的、充滿希望的東西親自毀掉,才能讓這個社會清醒。在其后,老舍的風格開始了明顯的轉變“死啃幽默總會有失去幽默的時候,到了幽默論斤賣的地步,討厭是必不可免的”“藝術作品最忌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效果,故意招笑與無病呻吟的罪過原是一樣的”⑧美學哲學觀點的轉變,使老舍的作品更具有社會價值。
(二)針對問題的轉變
通過比較可以看到老舍寫作早期以喜劇手法,著重展現舊勢力的破壞性,體現市民哲學;長篇小說《牛天賜傳》在1934年《論語》第49期開始連載,給讀者展現了市民社會的廣闊的生活圖景,深刻揭示了小市民貪慕金錢的心理性格。1935年在《東方雜志》上發表的短篇小說《裕興池里》刻畫了一群稍微有些地位就作威作福的虛偽無聊的小市民形象。另外老舍的一些雜文也有體現。老舍能如此細膩地刻畫小市民形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在英國倫敦任職期間受到的西方近現代小說的影響。老舍說:“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我開始讀近代的英法小說。”“英國的威爾斯、康拉斯、美瑞狄茨(即梅瑞狄斯)和法國的福錄貝爾(即福樓拜)與莫泊桑,都拿去了我很多時間。”“我在英國第五年,也就是末了一年,念的多是英國最近的作品,每一大文學家,不能都讀完他的作品,也起碼挑一兩本來念。同時我也開始寫第三部小說二馬”⑨由此可知,西方小市民文化影響著老舍的創作傾向。
后期以悲劇手法著重反映被壓迫、被扭曲的小人物的人生,揭示小人物正反兩重性格的對立,并同時強調時代的悲哀和在如此時代條件下生活的人的無奈絕望。《月牙兒》寫到母親為了謀生給別人洗臭襪子,小說中并沒有交代洗臭襪子不能養活我們母女,只是描寫了母親洗臭襪子的各種不適。很明顯,母親能做這份工作,但她不愿意去做。那么去賣淫就不是黑暗時代壓制下母親逼不得已的選擇,而是在比較了其他苦活計之后母親自愿走上的道路。正是在社會的逼迫和自己的享樂主義的雙重驅使下,才有了這引人哀嘆的時代悲劇。由此可見,《月牙兒》的更深層揭露的問題是人格的扭變。與之類似的,還有同年發表的《創造病》更是揭示了那個時代變形的商品社會價值觀對于人性的扭曲,小說中的青年夫婦即使去借錢變賣家產也要及時行樂,從側面奏響了時代的哀歌。
《月牙兒》中“我”的每一步墮落都有月牙兒的陪伴,從中形成一種凄涼意境孤獨意象的小說特征。隨著月景的一點點變暗,小說逐漸達到高潮。這種行文氛圍的營造美,核心意象的悲劇美和揭示問題的另類美是老舍《月牙兒》獨具風格與內涵的重要原因。美在于主客統一,在于思維的超越,《月牙兒》的另類美在于時代的悲,人民的哀,老舍的創新。
注釋:
①巴金:《巴金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老舍:《論創作》,《齊大月刊》,1931年第1期。
③④⑤老舍:《老舍短篇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⑥老舍:《我怎樣寫<小坡的生日>》,黃山書社,1988年版。
⑦劉誠言:《老舍幽默論》,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⑧老舍:《老牛破車(九)我怎樣寫<牛天賜傳>(創作經驗)》,《宇宙風》,1936年第22期。
⑨老舍:《讀與寫》,《文化先鋒》,1943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范亦毫.論《月牙兒》及其在老舍創作史中的地位[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2).
[2]老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老舍專集(下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3]李國華.文學批評名篇選讀[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4] 河北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編.中外名作欣賞(中國現當代文學部分)[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王向宇,女,本科,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