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山
【摘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的必備條件。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課程設計、教學手段、教材資源以及延伸拓展等方面對小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現將教學經驗介紹如下。
【關鍵詞】小學 ; 語文教學 ;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246-01
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以課程為中介的一種社會性的相互作用,是一種社會過程。因此,教師與學生必須處理好互動關系,即導演與演員的關系。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運用語言,教師畫龍點睛,學生舉一反三,從而不斷在實踐中,使學生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智力和能力,這便是形成“互動”教學模式的意圖。
一、精心預設,打造互動空間
“交往”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指師生、生生在合作、思維碰撞的課堂教學中,現實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教案之外的新信息、新思維、新方法等。它隨著教學環境、教學主體、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改變,根據教師的處理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從而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然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沒有精心的預設,互動就成了無木之本,無水之源。教師要想讓課堂精彩紛呈,就必須轉變觀念,改過去單維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預設為多維的、開放的、動態的板快預設。如在《回鄉偶書》一文的教案預設中,我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水平、思維特征設計了一個開放性問題:“自由朗讀古詩,想一想,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能體現作者回家的心情的詞語,談談自己的感受。”隨之,我預想了學生在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思維傾向:如果學生講到“喜悅之情”,該如何引導下去;如果學生講到“不安之情”,該如何引導下去;如果學生講到“矛盾的心理”,又該如何引導下去,我附好了每一種應對的策略,形成不同的板塊,從而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調控。就是這種精心的預設,我在課堂上才能舉手可得地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形成了師生、生生的互動,促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獲得了基本的語文素養。
二、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挖掘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彼此分享學習成果,交流相互的情感體驗,求得新的發展,達到共同發展。例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我首先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了多種多樣的洞,然后讓學生自述,自己都去過哪些洞旅行、游玩,學生都興趣十足,紛紛舉手作答,我話鋒一轉:“但是有一個洞它非常特別。”指導學生讀完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后,我繼續引導:“你們都想知道金華的雙龍洞與自己所見過的洞有什么特別之處嗎?”課堂剎時活躍起來,我再次打開幻燈片,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細細觀察。有的說:“由外洞和內洞組成”;有的說:“洞口很大”;有的說:“從外洞進入內洞要十分小心”;有的說:“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并且很壯觀。”正是因為我創設了這種直觀的情景,挖掘出這美好的教學資源,使學生一目了然,才會誘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形成了有效的互動。
三、利用教材資源,創設問題情景
例如,在教學《麻雀》一文時,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我問學生:“‘安然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不受什么影響。”“沒有什么阻擋得住。”“沒有什么打攪。”在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后,我進一步問:“你在什么情況下是‘安然的。”有的學生說:“當做完作業時,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有的學生說:“期末考試順利結束了,在爸媽的陪同下去旅行。”有的學生說:“緊張地學習后,老師帶我們去郊游。”我順學而導:“喔!‘安然不就是‘安穩嗎?那么這句話可不可以改成‘可是它不能安穩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呢?請仔細閱讀課文,思考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此刻,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學生說:“‘安然和‘安穩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安然的程度比‘安穩深,如果老麻雀只是不能‘安穩地站者,它可能就不會有那么強大的拯救小麻雀的力量。”有的學生說:“我認為不能改成‘安穩,如果老麻雀只是不‘安穩的站著的話,它不可能那么拼命地向獵狗發起搏斗。”有的學生說:“我也覺得不能改成‘安穩,如果老麻雀只是不‘安穩地站著,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時,怎么會像一塊石頭。”隨之,我進一步引出新問題,微笑著問學生:“一種強大的力量是指什么?”學生充滿情趣。有的說:“老麻雀愛小麻雀的力量。”有的說:“愛的力量。”有的說:“母愛的力量。”面對稍縱即逝的生成信息,如果教師不積極引導,為學生提供對話的空間,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就不會得到升華,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語文素養得以提升。
四、利用教室的黑板報,拓展延伸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諸多的語文實踐中掌握應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薄薄的課本內,而應以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把課本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相融合。一篇課文學完了,這絕對不是語文課的終結,而應將它看作“互動”持續張揚的契機,讓學生在拓展延伸中不斷生成新的知識,在持續生成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文素養。如學完《太陽》一文后,我作了這樣的引導:“太陽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從課文中學到的,只是關于太陽的簡單知識,讓我們走進圖書室、到網上或尋問家長搜集有關太陽的材料,先自己出一張手抄報,交給學習小組,再舉辦一次關于太陽的黑板報,讓太陽的知識永駐我們的心中!”就這樣,學生在搜集傳遞多向信息的過程中拓寬了視野,對太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了探究知識、分享知識、合作學習的快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始終把工作的中心定位于學生的發展,靈活地采取了多種措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單曉菲.淺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4):67-68.
[2]衛小娟.從教學生活抓起培養中年段小學生語文素養[J].課外語文,2015(16):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