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珍
【摘要】寫作教學是現代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且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專家學者致力于提升現代語文寫作教學水平。但是,從現代高考狀況可以看出,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效率以及學生的寫作水平不理想。如何有效的提高高中生寫作水平,是現代高中語文教育有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主要針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寫作教學 ; 自主學習 ;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177-01
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根據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并結合語文寫作教學的實踐性特點,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堅持因材施教的方式,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自主學習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性
寫作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實現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寫作教學能夠促使學生有效應用自身的語文知識,并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發展文學鑒賞能力。新課標中明確表示: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需要注重合作、自主以及探究式教學的應用,開展有效寫作教學[1]。因此,自主性寫作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自主性,實現寫作教學目的的實現。在進行自主性寫作教學時,要堅持與學生為主體,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和抓化為自主性學習,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指導者,需要為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讓學更好的參與到寫作當中,并對寫作技巧的形成、聯系與應用途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掌握正確的寫作方式,并保證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所收獲。
二、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
1.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進行寫作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特征選擇不同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讓學生對每天的生活進行記錄并寫成觀察日記,有助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亮點,并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能夠激發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性,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心境;或是擬定一個主題進行創作,問題不限,讓學生進行自由發揮,鼓勵學生的寫作個性發展[2]。此外,舒適的寫作環境能夠為學生帶來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需要采取柔和的教學方法,并考慮學生的寫作水平,不能對寫作進行過多的要求,為學生提供輕松、靈活的創作空間,避免寫作帶來的壓力。
2.增加課外閱讀
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并能夠積累寫作素材,通過有效的閱讀能夠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寫作建立良好的基礎,據相關文獻指出,我國高中生的閱讀量普遍不高,其閱讀面以及閱讀能力有待提升;此外,由于我國高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生能夠自由支配的課外時間較少且課內閱讀次數也較少。教師可以在早晚自習中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對我國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紅樓夢》等經典文學閱讀[3],并讓學生在閱讀后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寫方式、故事情節以及結構進行點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寫作相關的知識,還能夠通過閱讀鍛煉自身的寫作技能。
3.應用自主評價的方式
自主評價是自主學習應用的重要方式,學生可以通過相互評價同學的作文并對自身寫作的錯誤進行糾正,同時鑒賞和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片段以及寫作優點。例如教師通過制定主題并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完成之后學生相互交換作文,并讓學生對作文中的錯別字、病句以及結構不完善的片段圈畫出來,再交換回來。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積累寫作經驗,并對自身的錯誤進行糾正。
4.轉變傳統語文寫作教學模式
傳統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多為灌輸式教學,語文寫作教學是通過在寫作前讓學生進行素材閱讀,然后通過學生對素材的理解僅創作,其中心任務是對素材中所提及的內容進行觀察;而在素質教學要求下的語文教材對傳統寫作教學中的閱讀教學進行了創新與優化,其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3]。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將觀察語文寫作教學轉變為實踐語文學習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語文寫作教學模式,在語文寫作教學前先讓學生對語文技能以及知識進行學習,并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寫作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寫作教學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實際生活,觀察生活中的事情,尋找創作的靈感。例如“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于購買物的選擇”為主題進行討論。
三、結束語
在現階段的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進行語文寫作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成為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自主學習策略應用在實際教學中,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柏翠.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4,12(78):38-40.
[2]王靜.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4,21(3):86-88.
[3]趙均勇.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16(18):74-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