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行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評價多元,教師引導的“課前三分鐘”活動,致力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前三分鐘” 知識性 話題性 趣味性 熏陶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087-02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最直接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一直是語文老師長久以來探索的問題。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更多地擔心學生愿不愿意學,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時,用“課前三分鐘”來進行適度熱身,便是有效課堂的一劑良藥。
筆者根據幾年來的教學經驗及所聞見優秀教師的案例,總結出一些“課前三分鐘”形式,供探討:
一、“知識性”課前三分鐘
1.普及典故及成語故事
典故是指那些常被后人使用的、來自古書中的詞語或歷史故事。成語來自古代寓言、歷史故事,它經過實踐的千錘百煉,言簡意賅而又形象生動地表達特定的復雜意義。通過收集典故或成語故事并將給大家聽、說出成語的應用,可以豐富學生的成語知識,使聽的人和講的人都有收獲。既積累了知識,還調動了學生的熱情。這一招,需要學生提前準備。教師也可參與到其中,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在學生心中樹立良好的語文老師形象。
2.講講你所知道的生活小常識
這個小常識可包含網絡熱詞,如“富二代”“宅男”“山寨”,很多網絡熱詞已被收入漢語詞典,了解這些社會用字可引導學生關注中華文字的發展。也可涵蓋天文、地理、名句、俗語、諺語、人物簡介……語文本身就是博大的。
3.積累你認為美的句子
這個其實屬于寫作訓練范疇,我把它放在課前三分鐘的意圖是讓學生保持幾天欣賞、抄錄、記憶一個佳句,這樣不用到了要用之時才“抱佛腳”。好些學生平常為作文語言不優美苦惱,每次到了這個時候總是欣欣然,覺得自己又進步了一點點。
二、“話題性” 課前三分鐘
1.講講社會現象
此舉意為引導學生關注、了解并正確認識社會。現在的學生在學校呆的時間長,對于社會他們了解不多,如果我們就此認為他們只關心游戲、追星,那就偏頗了。我仍然記得“小悅悅事件”對他們的觸動,學生紛紛表示要從自身做起,拒絕冷漠,做熱心腸的人;我還記得2011年我國一些城市發起的反日砸賣日本產品商店的游行示威活動,經過我的引導,學生由之前的一片大呼過癮到后來認識到“人須自強,民族更需自強”的道理;我仍然記得每次課前三分鐘講社會熱點問題時,學生渴望期待的眼睛。
2.講講經歷
這一方法主要鍛煉學生的清晰、順暢、生動說話的能力,繼而鍛煉書面表達能力。講經歷可讓學生自由講,也可一個階段定一個大的范圍,如講講《我最難忘的一刻》《一次美妙的旅游》《上學途中奇聞軼事》《那一次,我真糗》等等,教師應設置學生能說易說的題目,這樣學生參與欲、講述欲會很強。
三、“趣味性”課前三分鐘
1.都是專業水準的業余演員
學生的表演天賦是不可低估的,堪稱專業水準的業余演員。三分鐘完全不夠表演大型的劇本,但是完全可以讓學生來“演詩”,即將其中生動傳神的詩句提前分給學生去解讀玩味,讓學生的靈感去碰撞,沒準兒會給大家(包括老師)一個大大的驚喜。記得一次學生自行設計的趙師秀的《約客》中:“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兩句情景,讓所有人倍感驚艷,活脫脫表現出了約客久等不至的煩、無奈、無聊之情。這個課前三分鐘形象記憶了詩歌賞析,還有看頭!
2.一起來吧
曾經在一次公開課上目睹一位老師課前帶動學生一起打太極,當時不以為然,事后發現這事兒大有“嚼頭”。如果教師進入教室發現學生出現學生滿臉倦容、昏昏入睡或完全沉浸在理科習題中,不理睬的情況,這招是否可以派上用場呢?當然太極也可以換為現在流行的瑜伽,帶動學生一起來練個一招半式,舒活舒活筋骨,這也無傷大雅吧。
四、“熏陶性”課前三分鐘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提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當前我們面對的是“90后”甚至“2000后”的孩子,他們的審美喜好連我這個“80后”老師都有點兒hold不住了。暫且不評價他們的審美喜好是好是壞,我只是執著的認為語文老師應該給學生一個春風化雨般的引導,況且學生的情趣審美還在形成時期。
在香港老歌手鳳飛飛去世時,我試著帶著新買的效果較好的音響給學生播放了她的經典歌曲《追夢人》,聲音在整個教室縈繞,我心里是忐忑的,懼怕學生帶著哂笑或嘲弄的口吻說“李老師,這歌out了!”而結果是我沒有料到或者又是冥冥之中想到的——他們沉默了片刻,說好聽,甚至有學生說出了這樣的話:“歌詞中有青春的美和憂傷”。“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發,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塵世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確實很美。
審美熏陶我們還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情,如給學生分享你所看到的美圖、視頻、甚至可以為學生清唱一曲根據《詩經.蒹葭》改編的《在水一方》,到現在學生還給我留言說想再聽我唱一次呢。
我想,做一個有心的語文老師,樂于思考,樂于承擔,讓學生了解另一種美,讓學生的語文素養于無聲息中提升,是可以做到的。當然課前三分鐘的實施,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對待學生的階段差異、個體差異。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師應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確定不同的訓練目標。
課前三分鐘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課堂語文學習的延伸,又可以是課外訓練的開端。充分發揮課前三分鐘的作用, 讓學生對語文課充滿了期待,在這短暫的期待里,把鮮活有趣的生活內容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力,鍛煉學生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教學的效率。而且使學生積累了知識,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搭建一個平臺,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落在平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簡介:李琴(1985-),女,回族,四川綿陽人,中學教師,大學本科。單位:四川省綿陽中學英才學校。研究方向:中學語文素質情感拓展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