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釬
【摘要】不論哪所學校、哪個班級,總會存在優生和后進生。對于后進學生,很多教師很難做到像對待優生那樣的關愛。但是,這并不等于后進生就沒有可塑之處,就無藥可救了。其實,后進生也有渴求進步、渴求成功的強烈愿望,他們一樣有著強烈的自尊。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關注后進生,轉化后進生,使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后進生;原因;教育策略
如何教育好后進生呢?這些年,我在實踐中總結了一些經驗,下面淺談些自己的做法,和大家探討。
一、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要想教育好后進生,我們得了解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后進生產生的原因有以下這些。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全,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例如,父母的不良言行;父母平時因為工繁忙,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的思想教育也不及時;父母或其他長輩溺愛孩子,對孩子的引導、監督不力;父母離異,孩子得不到溫暖的家庭教育等。這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良的家庭教育都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靈傷害。
(二)學校因素
一些學校為了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了對學生的安全教育,不能平等對待后進生,對后進生的教育缺乏愛心和耐心,使得后進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挫折。例如一些學校為了完成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分配的升學任務,剝奪了學生的文體活動、春游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等豐富的課余生活,使得學生原本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變得單調無味,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很難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長期如此,一部分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因為興趣愛好活動受到學校的阻撓而對學校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另外,面對后進生,有的教師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用尖銳、刻薄、侮辱等不文明的語言打擊、批評。在這種冰冷的教育下生活久了,后進生就會產生敵對、破罐破摔的心理。加之,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愛護有加,對后進生放任自由,置之不理。這些做法最終把后進生推向了不可逆轉的絕路。
(三)社會因素
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在市場經濟下,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隨著潮流在不斷變革,思想意識也在不斷更新,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消極因素,使部分學生受到金錢至上、享樂主義、“讀書無用”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偏離了健康成長的道路。網吧成了后進生常聚集的場所,許多后進生敲詐、打架斗毆及偷竊行為的發生地均是在網吧。
二、教育策略
(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過失不管多么嚴重,如果不是出于惡意,就不應該責罰他。”后進生因為生活、行為習慣與學校、家庭、社會的要求偏差較大,心理脆弱,容易受傷,性格孤僻等特殊性,使得他們比起其他學生更容易犯錯。因此,教師要冷靜地對待這部分學生的過錯,切忌諷刺,挖苦,懲罰,要平等對待他們,包容他們,多給他們講講道理,擺擺事實,爭取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多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從而激起他們對生活、學習的信心,并主動爭取進步。
(二)課堂上多關注后進生
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平等對待。后進生作為一個更為脆弱敏感的群體,尤其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和肯定他們的進步。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后進生的優點,多關注他們在學習中取得的丁點進步,多聽聽他們的心聲,對他們取得的進步及時表揚,給予肯定,從而使他們慢慢地樹立起信心。
從素質教育角度說,轉變一個學習后進的學生比培養一個學習優秀的學生顯得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習后進學生的培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不要讓他們掉隊。
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教學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也就結束了。”大多數后進生的智商并不比優秀生差,而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們的優點被缺點掩蓋,不被教師看見和認可。甚至有的教師視他們為班里的包袱,不聞不問,置之不理,最終導致后進生采取消極的態度對待學業。因此,為了轉變后進生,教師必須給予后進生信心,用愛心去真誠呵護后進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獲取后進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
記得三年前,我班有一個后進生楊某。他之前愛打架,不做作業,課堂上總愛前后左右地戲弄同學,成績差得一塌糊涂……對他的教育,我完全失去了信心。然而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提出了一個較難的問題,沒想到他竟然回答正確了。當時,我無意中真誠地鼓勵了他。同學們不禁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并給予熱烈的掌聲。自那以后,每次上我的課,他都特別認真地聽,我也抓住這樣的機會給予他鼓勵。漸漸地,這孩子變得愛學習了,成績也逐漸提高了,對人也禮貌了……現在他在一所重點初中念書,聽他的父母說,孩子現在很優秀。
(三)適當刺激不姑息
后進生雖然學習落后,但并非心智完全低下,而是缺乏上進的動力。有時采用激將法,刺激其自尊心,可使其產生好勝心理,他們有可能因此奮起。漢代韓信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將,與其少年時代受“胯下之辱”不無關系。
(四)用友情彌補親情
大部分后進生缺乏家庭溫暖,特別是單親家庭學生。因此,每日每時所生活的班集體的班風和同學之間的良好關系對后進生來說非常重要。在班風良好的班級中,同學與同學的關系反映在既能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也反映在能處理好個體的競爭與合作上。這樣,缺乏家庭溫暖的學生就會生活在一個充滿真情友愛的班集體里,增強集體榮譽感,從而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五)家、校、社會三結合,共同教育
教育從本質上講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社會對教育對象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大。然而一直以來,在學生的教育上,尤其是在轉變后進生的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配合得不夠。學校費盡心思教育后進生,而家庭、社會對后進生的影響最終又淡化了學校對后進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轉化后進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充分發揮家庭、社會的積極影響,從而達到共同教育好后進生的目的。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若要使后進生真正回頭,必須要以一方和諧的精神家園做基礎。只有真正為后進生打造一方和諧的精神家園,才能使他們摘掉“后進生”的帽子,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