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暹+劉彥文
【關鍵詞】 督導評估;教師隊伍;制度;保障;創新
【中圖分類號】 G5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20—02
教師隊伍是教育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各級政府履行教育發展職責的根本任務,也是對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2012年以來,按照甘肅省政府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安排部署,甘肅省教育廳、甘肅省政府教育督導團組織對全省86個縣市區人民政府教育工作進行了一輪督導評估。在督導評估中,將教師隊伍建設做為督導評估的重要指標,通過量化評估、督促檢查,有力地促進了當地教師隊伍建設?,F以2016年對通渭縣等18個縣(區)政府的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一、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中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指標及權重
《甘肅省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共5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61個考核要點,滿分100分。其中,涉及到“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指標共2項二級指標、6個考核要點,所占權重共12分,占總權重的12 %。評估內容共涉及教師工作發放、教師編制及數量、教師管理制度、教師福利待遇、教師培訓經費保障等方面,基本涵蓋了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部內容。
二、各縣政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做法
2016年接受督導評估的18個縣(區),分布在省內各地,絕大部分屬于貧困縣,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教師隊伍建設任務艱巨。各縣(區)政府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以督導評估為契機,對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全面的自查自評,針對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整改,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全面加強。
1. 抓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各縣(區)從建章立制著手,普遍制定了一系列落實國家和省上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的規章制度,構建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如:《關于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建設的意見》《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教師隊伍管理辦法》《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實施方案》《選優配強中小學校長暫行辦法》等。
2. 抓學習培訓,提升教師素質。各縣(區)認真落實督導評估指標中“設立教師工作發展專項經費”的要求,落實教師培訓經費,狠抓教師學習培訓,努力提升教師素質。通渭縣制定了《2014-2016年教師培訓計劃》,定期組織學校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赴外省、外縣學習交流。甘州區配套資金420萬元,選送教師、校長1500人次赴省內外參加培訓,積極探索“行政+學會+基地”縣域教師培訓模式,實施中小學學科能力提升計劃、班主任能力提升計劃、青年教師體藝素養提升計劃,搭建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涼州區堅持“面向全員、突出骨干、傾斜農村”的原則,大力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近三年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參加國培、省培和市區級培訓達1.5萬人次。兩當縣安排縣級教師培訓專項經費180余萬元,落實了按教師年度工資總額1.5%比例安排培訓專項經費的評估要求;正寧縣組建名師工作室帶動開展縣本、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深化教育科研。
3. 抓校際交流,促進教師資源合理配置。各縣(區)按照教育督導評估要求,統籌安排,積極開展城鄉間教師交流,促進教師資源配置和教學質量提升。正寧縣近年來累計交流調整中小學校長80多名,輪崗交流教師340多人次,以城帶鄉、相互促進,縮小城鄉學校師資差距。秦安縣每年選派27名城區中小學骨干教師到貧困村學校支教,從鄉鎮中心小學、川區學校選派180余名教師到邊遠山區學校支教,同時選派農村學校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到城區學校掛任副校長、副班主任,促進了城鄉教師的雙向交流和資源共享,提高了邊遠山區學校的教學質量。涼州區每年選派50名城區學校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到農村學?!八徒滔锣l”,選派30名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有40多名緊缺學科教師實行走教授課,促進了城鄉教師資源合理配置。積石山縣連續四年每年從縣城中小學和各中學抽調60名骨干教師赴40所師資緊缺的邊遠山區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
4. 抓師德建設,堅持立德樹人。各縣(區)把師德建設工作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位置,落實到教師隊伍建設日常工作中。甘州區在教育系統開展了“守信念、講奉獻、重品行、做表率”主題實踐活動和“立德樹人,同心共筑中國夢”師德主題教育活動,每年進行甘州名師、師德標兵、模范班主任、優秀教師表彰活動。正寧縣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積極開展“修師德、正師風、鑄師魂、塑形象”主題教育活動。武山縣連續舉辦“武山教育系統人文大講堂”活動,大力開展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師德和業務培訓。兩當縣完善監督和制約機制,與所有教師簽訂《師德承諾書》。通渭縣設立了“師德建設監督信箱及舉報電話”,嚴肅查處教師違反職業道德的各種行為。鎮原縣制定了《鎮原縣師德師風二十條規定》,定期不定期開展紀律作風整頓和督查,嚴懲教師隊伍中的違規違紀行為,對嚴重違紀的教師堅決予以開除。
5. 抓人才引進,補齊教師隊伍短板。各縣(區)針對農村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短缺的普遍問題,結合當地實際,對照教育督導評估要求,多種途徑開展人才引進,促進了教師隊伍質量和數量的雙提升。自2013年以來,通渭縣引進緊缺專業研究生9人、師范類畢業生17人、職教師資5人;通過特崗教師、全省民生實事項目教師招聘、優秀運動員安置等,共補充錄用教師445名。秦安縣依托“國家特崗計劃”、民生實事項目、基層服務項目,共引進緊缺人才34人,招聘錄用教師675人。涼州區引進研究生36名、免費師范生29名、緊缺專業本科生18名,通過省民生實事項目招聘教師386名。甘州區引進普通高校和外縣區優秀教育人才75名,公開招考聘用新教師187名。莊浪縣按照“引進一批、分配一批、培訓一批、上崗一批”的思路,累計引進師范類優秀大學畢業生201名,招考錄用教師794名。永登縣2015-2016年,共招錄391名中小學音體美和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使中小學、幼兒園專業教師缺額嚴重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endprint
6. 抓待遇保障,把尊師重教落到實處。各縣(區)立足縣情區情,多措并舉,從提高教師工資、發放崗位津貼、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解決教師住房困難等方面,努力改善教師待遇,營造尊師重教良好氛圍。秦安縣制定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工作實施方案》,在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實施特殊崗位津貼及績效考核,建立了班主任津補貼、學校領導班子崗位津貼和高中教師超課時津貼制度,近兩年共為4343名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2262.47萬元,為3900多名農村教師發放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補貼1103.8萬元,為808名縣聘代課教師發放養老補助和工齡補助資金270萬元,為全縣教師發放班主任津貼、領導班子崗位津貼和高中教師超課時津貼491.98萬元。通渭縣學校教職工年人均工資由2013年的46240元增長到2015年的66904元,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由人均每月120元提高到人均每月300元。鎮原縣2013-2015年教職工年人均工資由38428元增長到58299元。武山縣實施教師安居工程建設項目10個,總投入7250萬元,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建成教師宿舍568套,有效緩解了農村中小學教師住房難的問題。甘州區對獲得中高級職稱10年以上或已獲得中高級職稱、臨近5年將退休但尚未聘任的91名教師,采取政策性聘任與地方自主聘任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限額外聘任并兌現工資待遇。兩當縣設立了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對在農村學校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頒發獎杯和榮譽證書,每兩年評選一屆縣級名師名校長,給予縣級名師名校長每人每月600元的補助。
7. 抓改革創新,探索農村教師隊伍管理有效模式。各縣(區)針對山區小學布點多、班級規模小、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等現實問題,積極探索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新途徑,創造了教師巡回走教、小班化教學等有效模式,尤其是秦安縣設立隴城教育園區的做法,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秦安縣隴城鎮“教育園區”改革發展的經驗,歸結起來就是“建設集食宿、辦公、管理于一體的‘教育園區,實行‘六個統一的教師管理新模式”。“教育園區”分為住宅區、辦公區和綜合服務區,住宅區內有教師周轉房144套,可讓全鎮教師攜家入住?!敖逃龍@區”建成后,全鎮各小學教師由園區“統一管理”,教師從“學校人”變成“園區人”,由園區統籌管理調配;教師在園區“統一食宿”,園區餐廳和周轉住房保障全學區教師的就餐和住宿需求;課程由園區“統一安排”,各學校和教學點執行園區內統一的總課表、統一的教學管理和作息時間;教師在園區內實行“統一走教”,根據各學校教學需求,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基礎學科教師相對固定,音樂、體育、美術等緊缺學科實行巡回走教,同一學科教師可為多所學校的學生“走教”上課;教師走教實行“統一接送”,園區配備專車每天負責接送教師到走教學校開展教學;教研活動由園區“統一組織”,全園區的教師根據所任學科,由園區統一進行編組,集體備課、研討交流,共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敖逃龍@區”建成后,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既降低了山區學校教育成本、提高了教學質量、減少了學生轉學輟學,又改善了教師待遇、穩定了教師隊伍、提高了教師業務素質,為徹底解決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難題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三、督導評估結果與教師隊伍建設的關系
教師隊伍建設是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在評估體系中占12%的權重。教師隊伍建設搞不好,將直接影響到督導評估的最終結果。從省教育廳、省政府教育督導團發布的督導評估意見來看,18個縣(區)中,評估結果為“優秀”的通渭縣、岷縣、正寧縣、鎮原縣、莊浪縣、秦安縣、永登縣、涼州區、武山縣、甘州區、兩當縣、迭部縣等12個縣(區),都很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人才引進、學習培訓、校際交流、教師工資福利待遇、住房建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由此說明,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結果與教師隊伍建設成效息息相關。督導評估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蔡揚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