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大學生該如何管好自己的錢包?
不久前,浙江一位母親在網上發帖求助,表示自己女兒在杭州讀大學,她每月提供1200元伙食費,其他購物的費用則另計。沒想到這個費用令女兒很不高興,反問她“是不是親生的”、“1200塊要餓死她嗎”。此帖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大學生月消費到底是多少?月消費在什么水平才是合理的?對于有勞動能力卻沒有固定收入的大學生們,這確實是一個頗顯尷尬的話題。
馬上就要開學了,學生的生活費又成了家長的問題。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有的學生每月1500元生活費還有剩余,而有的學生每月2000元生活費還吃緊,更有個別學生生活費每月高達萬元。由此可見,如何合理分配生活費大學生普遍需要正視的問題,上好生活費這堂“財商課”十分重要。
大學生們走過了寂寞的高中,接觸到了喧嘩世界的邊緣,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讓他們覺得錢不夠花。盲目、攀比、追潮、奢侈、浪費等不良消費時有發生。而近年頻頻出現的大學生校園貸、信用卡透支、購買奢侈品等問題,都說明一些大學生連基本的控制力和財富認知力都沒有,更何談財商?2016年,清華大學發布了當代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目前90后大學生存在四方面財商特征:財商觀念存在明顯誤區、消費社會化和消費無計劃性并存、理財意識勃發和財商素養欠缺、互聯網金融接受度高但風險甄別能力不足。這些都說明,大學生的財商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階段。
要學好財商,首先應認識到“錢從哪里來?”大學生的消費是否都必需由家長背負呢?作為家長,總是擔心孩子過得不夠好,所以面對孩子的金錢要求,諸如“是否是親生”的脅迫,家長們往往無從拒絕,只能打落牙齒往肚子吞,寧愿自己省一點,也要讓孩子舒心。但是大學生們都已是成年人,家長們在其學習期間保障了學費和生活費尚可說是理所當然,但是諸如娛樂、社交等費用,是否仍需無條件支付呢?學校有諸多兼職提供,如果你有更高的生活質量要求,那么請靠自己的雙手得來。如果你尚不想辛苦地工作,那么“節儉”也是一種理財。能夠控制自己的購買欲望,將金錢保留在自己手中是合理規劃消費的第一步,也是理財的第一步。花錢必要有經濟依托,先存錢才能再花錢。當你在學校仍覺得物價高、壓力大時,不妨想想支撐著一家老小生活的父母們是否更加辛苦?所以,大學生們不妨把生活費當作一堂“財商課”,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費,而不是一味地向父母伸手要錢。
其次,經過高考的壓抑,跨過獨木橋走在社會邊緣的大學生們會很容易滋生懈怠心理,拋棄“學習”這個正宮,踏入“享樂社會”的偏院,這也和我國大學難進易出的體制有關。學生們在學習期間應以學習為主,避免浮躁入世,盲目跟風,應更沉淀自己,理性消費,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
現在很多大學已經設立了相關的財商教育課,大學生們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財商,提高自己的財務管理和危險規避技能。不少發達國家早已將理財課程列入基礎教育,而我國廣州某些中小學也早已開設金融理財課程。希望更多的地區能夠將財商教育歸入中小學教育中來,如此才能提高全民的財商,避免孩子們成為“財盲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