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上大學的成本除了學費,更多的就是生活費。家長擔心生活費給多了孩子學壞,給少了又怕苦了孩子??蓱z天下父母心,真是難啊。據當代生活報34份問卷統計,廣西學生的月平均生活費1000元以下占50%,1000~1500元占38%,1500元以上占12%。月平均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的學生群體中,生活費支出的主要項目為日常吃喝,其余雜項則是話費、生活類用品、網購衣物,外加偶爾的同學聚餐。這個“金字塔”結構,應該能說明問題。但到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千元標準能否過得滋潤,恐怕就要另當別論了。
大學生一個月究竟需要多少生活費,恐怕不會有統一的答案。作為家長有義務提供基本的生活供給保障,卻沒必要為他們追求高消費買單。其實,生活費爭議的實質是一個消費觀問題。與物質短缺的年代相比,現在人們的需求多能得到滿足,甚至往往是舊的未去,新的又來。手機要用最新款,衣服首飾必是最時尚,“新消費主義”成為一些人的追捧。不知不覺中,一些大學生向家長索要的不是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是一種虛榮滿足。
過去,我們條件艱苦,需要勤勞節儉;今天,我們生活富足了,同樣需要勤勞節儉。在物資富足的今天,物盡其用就是儉。所謂會過日子,應包括不存閑物,物盡其用。必須品應購盡購;多余或無用的,任其物美價廉,也不該購。把消費觀擺正了,就不會出現女兒為生活費多少懟娘了。當然,作為家長也應該做到心中有數,不能憑想象決斷,最好是經過一番考察核算,該給的給夠,不該給的打住,既不缺斤短兩,又不無度放縱,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高校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理性消費應列為大學教育的必修課。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期,在學校開展消費觀的課程教育,將受益終身,是立德樹人的需要。如從每個班級或團體做起,通過主題活動,強化合理消費觀的培養教育,努力營造過度消費可恥的校園氛圍,是學校應盡的義務。作為家長也不可憑感覺行事,應深入做一番調查研究,了解學校的一般消費行情和當地的消費水平,從實際出發來盡家長義務,給孩子上好人生的“財商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