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宇

摘要:目的 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及治療方法進行討論分析。方法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手術組及非手術組,手術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非手術組進行非手術的治療,經過治療后對兩組患者再次發生脫位的幾率進行比較。結果 手術組患者再脫位發生率5.00%明顯低于非手術組45.00%,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導致全關關節置換術術后脫位的因素有很多,在發生脫位的現象后應先分析脫位的原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相關的治療,手術治療有效的減少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再次脫位的發生率。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脫位;修復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8-007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of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Febr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40 cases of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randomly divided into operation group and non operation group,operation group of patients for surgical treatment,non-surgical group non operative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the probability of disloc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surgical group and the dislocation rate of 5.0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n operation group 45.00%,dat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slocation of the closed joint replacement, the dislocation phenomenon should first analyze the causes of dislocation,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given treatment,surgical treatment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secondary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Key words:Total hip replacement;Dislocation;Repair
臨床中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的首選方法,全髖關節置換術主要是通過使用仿生的人造髖關節代替有病損的關節以此來緩解疼痛、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一種修復手術[1-2]。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仍會出現脫位、感染等情況,嚴重的影響了手術的效果,脫位是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常見的問題,也是導致手術失敗的主要因素[3-4]。此次研究針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討論,現將此次研究做出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手術組及非手術組,每組各20例。手術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2.5±8.9)歲;非手術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1.0±8.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手術組 給予該組患者手術治療。手術的方式主要取決于患者脫位的機制,如修復軟組織、遠置臀中肌在大轉子上的附著點、糾正架體位置不良、更換限制型內襯或者架體。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要注意調整架體的位置及角度,避免出現碰撞的情況。
1.2.2非手術組 給予該組患者非手術治療。在麻醉下進行手法閉合復位,在復位后患者臥床休息,在必要時實施外展支架或石膏固定,甚至實施牽引。
1.3觀察指標
在治療1年后對兩組患者再脫位發生率進行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經過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用率(%)來代表計數資料,進行?字2檢驗,當檢驗結果為P<0.05,則代表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組患者再脫位發生率5.00%明顯低于非手術組45.00%,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
3.1.1患者自身的原因 ①針對長期臥床的患者來說,患者的髖部肌肉會出現萎縮的現象,導致肌力有明顯的降低。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髖關節不能維持正常的張力,是導致患者髖關節脫位的重要一個原因。②由既往手術引起的髖關節廣泛軟組織松解和術側肢體長度恢復不當也是導致脫位的重要一個原因。endprint
3.1.2手術操作的原因 ①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入路一般為側前方入路、外側入路和測后方入路[5-6]。在實施側后方入路時由于髖部外旋肌群被切斷,易出現脫位。②當假體位置安放不當時,髖臼外展的角度會呈現出45°,甚至為55°,股骨假體前傾的角度為5°,甚至為10°。③安放髖臼假體后會有多余組織或異物存留,對影響人工關節活動的骨贅及發生增生的髖臼緣沒有徹底的清楚干凈;另外多余的骨水泥會起到杠桿支點的效果,不僅造成了關節脫位也會對假體的復位產生影響。
3.1.3術后原因
3.1.3.1搬運不當 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多發生于搬運不當人工髖關節脫位,在患者術后3個月發生晚發性脫位的幾率會比較低,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兩方面:①在術后麻醉蘇醒的這一過程中,由于不適患者會出現躁動極易引發脫位;②在術后患者回房的過程中,因麻醉還沒有消退,患者還處在昏迷的狀態,患者的下肢肌肉比較松弛,再加上在搬運過程中沒有把患者的患肢置于外展位。這些原因都是導致發生脫位的重要原因。
3.1.3.2沒有嚴格控制患者體位 手術切口對患者術后體位及活動方式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7-8],針對髖關節外側切口的患者來說,在3 w內要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患者不能側臥、翻身。往往因為患者及其家屬對保持體位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了解,導致患者在沒有經過醫務人員同意的情況下改變體位,進而發生關節脫位。
3.1.3.3術后康復訓練不當 患者在術后出現多度曲髖、內收、內旋都會導致發生脫位,脫位也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3.2手術過程中預防脫位
3.2.1計算機輔助 在實施手術時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可以有效減少假體在安放時出現的角度誤差,通常髖臼角度安裝的誤差為4°~10°,計算機輔助后可以將誤差減少到1.5°~2.5°,減少了手術后發生脫位的幾率[9]。
3.2.2內襯 使用內襯,極大降低了術后發生脫位的幾率。在使用內襯時,髖臼假體金屬杯的固定良好且方向正確,明確易發生脫位的方向。在臨床中多見的是假體頭向后脫位,然而防脫位襯的高邊卻不一定要放在后上方,根據實際情況放在需要的位置,偏心內襯因為改變了旋轉的方向,因而比防脫位高邊內襯的穩定性強[10]。
3.2.3假體柄前傾角的控制 使用骨髓腔銼對股骨髓腔進行成形時,通常認為髓腔銼應順著髓腔插入,同時前傾角保持在15°~30°,也就是髓腔銼的橫軸應該是對準股骨頸的軸線。然而在實際的應用中,使用的是非骨水泥假體時,股骨柄假體前傾角的控制相對于髖臼來說比較困難。當髓腔銼或者假體柄最后充盈整個髓腔時,髓腔銼或者假體柄與股骨髓腔能達到壓配或者匹配的效果,這時髓腔銼或者假體柄前傾角度是不能進行人為調整的,因此,假體柄在髓腔內并不是很穩定,沒有達到壓配或匹配的效果。應控制好髖臼前傾的角度,調整股骨假體前傾角度來適應髖臼前傾的角度比較困難。假體柄與髓腔達到壓配或者匹配效果時,假體柄前傾的角度大約為15°。水泥型假體柄插入髓腔內水泥中前傾的角度保持在15°~20°。在手術結束前應檢查脫位的情況,盡可能的清除掉髖關節周圍的增生骨質。
總之,導致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脫位的因素有很多,在發生脫位的現象后,應先分析脫位的原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相關的治療,手術治療可有效減少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再次脫位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鄭志博,馮賓,董玉雷,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16,9(3):198-203.
[2]董玉雷,翁習生.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防治[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14,19(1):67-70.
[3]聶宗龍,張興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分析與臨床處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2(11):88-89.
[4]田野,徐瑩,史斌,等.經后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前脫位的危險因素分析及治療策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10):1066-1067.
[5]段軍,李鋒生.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及其防治[J].中國傷殘醫學,2015,9(8):2-3.
[6]張盼,李同林,魏成建,等.全髖關節術后假體周圍骨折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4,8(4):449-452.
[7]劉景一,閆軍,豆青軍,等.骨水泥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首次治療失敗的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5):455-457.
[8]鄭肖.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行翻修術的原因分析[D].泰山醫學院,2014,9(1):14-16.
[9]張曉敏.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原因及治療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2):202-204.
[10]姚恩洋.通過病例隨訪分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原因及防治方法[D].中國醫科大學,2014.
[11]周傳友,尚希福.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原因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3):169-170.
[12]張志,張飛,張霄雁.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2(1):94-96.
[13]陳俠.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分析及處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4):442-443.
編輯/張建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