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卓瑪
摘要:高中藏文教學效率低下。是目前課堂教學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問題。有效改進和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切實提高課前準備、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反思等環節的有效性,科學創設和諧情境,優化教學節奏,以生為本。激活思維,回歸理性和語文教學之本,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藏文;課堂有效性;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70-01
當前,高中藏文新課改在廣大教師的傾情關注下,課堂教學正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新課改所取得的成績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不可否認,有些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唯美主義"。將課堂之水任意攪動。完全忽視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講解和對重點難點的剖析.新課標高中藏文課堂教學要從根本上走出效率低下的陰影.就必須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以教師有效的"教"帶動學生高效的"學"。通過教師課堂上積極有效的引領和推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使課堂單位時間內最優化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協調發展。
1.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只有制定了準確的、明確的、有層次的目標,才能保證教學有方向,使課堂教學有現實的可操作性。藏文教學,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課,教學之前,教師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教參中的有關提示,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同時,必須明確教學重點,只有集中火力攻擊一個點,才能獲得最大的成效,有些老師在備課時貪多求全,生怕遺漏知識點,殊不知這樣往往意味著每個知識點都是蜻蜓點水的通過,反而對學生有效掌握知識不利。
2.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
教師需要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藏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藏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藏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藏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藏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3.不能忽視藏文教材對教學方法的制約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它對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約性,尤其是藏文教材容量大、任務重、變動多,這就使藏文教材促使著藏文教師隨教材而動,時時修正選擇教學方法。如果我們不顧及教材實際,只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地固守陳規,不對教法進行適當的選擇,恐怕不只是使教學失去生動性、針對性、目的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性、積極性、主動性,甚至會導致整個教學的失敗,與教學目的的距越來越遠。藏文教材,它的知識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極為豐富的。整個藏文教材從內容上講,有藏文知識、寫作知識和古今文體篇錄,而且每一類里邊又包含許多小類。如果我們都采用某一種的教學方法不加區別地去進行教學,那肯定是不行的,作為藏文教師,認真地研究教材同研究學生一樣重要,都是選擇教學方法的根據和前提,是不能忽視的。
4.聯系生活,以情育情
平時的教學過程,如果只重視課堂,只注重學生的課內情感體驗,而沒有從課堂到課外的進一步情感體驗,無疑課內的情感體驗只是空中樓閣而已。課內的情感體驗,靠的是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缺乏現實生活的體驗, 缺乏在實際生活中的感悟, 而從課內走向課外的參觀、訪問、觀察、調查、寫生、實踐等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豐富學生寫作的內容, 而且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于此同時還會在課內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培育出更深的或全新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感人之處,深切體味,并積累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生活感受力,這是從課內走向課外的必然要求。
總之,高中藏文教學情感教育是以心靈上情感共鳴為前提條件,以情感交流為主要方式,是當前學校教育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又一次創新。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緒以及信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以往以學習成績為衡量學生標準這一錯誤的做法。換一種方式說,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了其會影響整體發展。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致力于培養情、智全面發展的人才,避免"高分低能"現象發生,為認知和情感這兩個重要方面有效結合起來提供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