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磊
【關鍵詞】 讀寫結合;語言;積累;練筆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7—0098—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通過靜心感悟引導學生領略語言的精妙,通過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儲備,通過勤于練筆引導學生領悟語言的奧妙,從而實現學生“樂于表達”的目的。
一、靜心感悟,領略語言的精妙
葉圣陶先生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感悟,使其充分領略語言的精妙,這是筆者嘗試實現“樂于表達”的前提。
1.品味細節,體會精妙。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細細品味,體會語言的精妙。如,教學《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人教版五年級)一文,筆者便引導學生抓住“圍、蹦、拽、頂、扳”等一系列動詞體會作者動作描寫的生動性與準確性。
2.感情朗讀,深化精妙。感情朗讀不僅是激發情感的重要方法,更是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精妙之處的重要手段。如教學《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一文,引導學生體會到作者動作描寫的精妙之處后,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朗讀:個人讀、男女生分讀、集體讀等,學生的體會在讀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學生對詞語精妙之處的領悟也在進一步地深化。
二、不斷積累,豐富語言的儲備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習語文也是一樣,應不斷積累語言的儲備。教師要根據年段目標和課文特點,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積累課文中精彩的語言,由優美詞語到短句,由句子到段落,由課內積累到課外積累,積累會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這是實現“樂于表達”的基礎。
1.讀書摘錄促積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遇到精妙之處,讀到好的字、詞、篇時,及時動筆將其摘抄在自己的“摘錄本”中,待到閑暇時,記記、背背,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就這樣提高了。
2.及時背誦促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記憶可以引導學生積累語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促進其寫作。
三、勤于練筆,領悟語言的途徑
習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所以,在寫作時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達方式顯得必不可少,同時努力尋求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勤于練筆,在實踐中領悟語言的精妙,這是實現“樂于表達”的途徑。
1.總結表達方法,領悟語言的精妙。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總結寫法,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設問句、反問句等句式的寫法,以及常見的構段方法,文章的過渡與照應等,以此引導學生領悟語言的精妙之處。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人教版六年級),文章首尾呼應,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思考:開頭與結尾有什么特點?在學生對首尾呼應的寫法有所掌握之后,再加以感情朗讀,便收到“得言”“得意”的效果。
2.挖掘課文內容,適時進行小練筆。語文課文篇篇是佳作,處處有妙語,引導學生仿寫課文優美的段落和語句,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如《匆匆》(人教版六年級)中有這樣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課文的句式……的時候,聯系生活實際仿寫一段完整優美的話,再讓學生把自創的句子連成一首精美的小詩,學生的精彩表達便自然生成。
3.補白,“補”出更多的收獲。所謂“補白”,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與文本有關但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空白點進行合理的補充、解釋和說明。補白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給學生個性化的語言搭建一個舞臺。如,《唯一的聽眾》(人教版六年級),課文對老人的眼神進行了這樣的描寫:“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教師可抓住句中的省略號引導學生續寫:老人的眼神仿佛在訴說些什么?學生在這樣的補白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4.創設練筆情景,再現鮮活的語言。創設練筆情景,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興趣體驗,從而再現鮮活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寫作。
總之,閱讀和寫作之間有著緊密關系,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必須借助課本的范文作用,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機聯系起來,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方能相得益彰!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