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新時期,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工具,在活躍課堂氛圍、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實際,從三方面入手重點探討了信息技術支撐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創新路徑,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161-01
信息技術擁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媲美的優勢,它能夠將影音圖文等多媒體元素巧妙整合到課堂活動中,是一種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高中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困難,但在微課、多媒體、學習平臺等教學方式的幫助下,學生能夠快速突破相關知識重難點,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所以,探尋信息技術支撐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創新路徑,以進一步釋放信息技術在教學服務中的正面效能,顯得非常有必要。
1.微課翻轉,優化課堂
微課翻轉教學就是通過信息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然后圍繞核心知識點展開拓展延伸,不僅能夠優化課堂結構,而且能夠強化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尤其在高中數學教學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應用中,微課翻轉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進行"指數函數"學習后,學生對相關概念與性質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徹,對此筆者圍繞核心知識點設計了微視頻,對指數函數特殊點、函數走向等進行歸納梳理,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和學習指導,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自主觀看微課進行查漏補缺,如果還有不懂的,課上再與學生共同探討,真正做到全部消化,全面提升。
還有,在進行"三角函數"復習時,教師可通過刪減導入環節、探究環節等不必要環節,重點圍繞三角函數定義、概念、特性等核心知識點設計微課,然后對重難點加以強調,讓學生可以在微課復習中快速、高效地掌握核心要點,這對提高學生復習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直觀呈現,加深理解
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數學學習必須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和理解數學抽象規律,并對其進行驗證,如此才能確保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相關知識。高中數學知識,特別是函數知識和幾何知識,具有非常強的抽象性,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進行直觀轉換,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就很容易形成數學學習中的思維障礙,不利于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動態化模型或表格,以直觀形象的方式為學生呈現相關原理和規律,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抽象概念的理解把握,提高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進行"立體幾何"教學時,若是單純地利用實物模型進行講授,學生很難觸碰到幾何圖形的內在空間結構與規律,但如果利用"幾何畫板"強大的圖形繪制功能,為學生呈現3D動態模型,就能夠直觀呈現二維和三維空間的差異,而直觀化、色彩化的動圖在展示不同類型立體幾何結構時會生成不同效果,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活學生數學思維,進而達到預期良好的課堂效果。
3.線上反饋,提高效率
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自我控制方面相對較弱,也不具備足夠的穩定性,所以經常會在學習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等負面心理狀態。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課上課下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然后改進教學策略,不斷刺激學生的注意力,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克服數學難題,樹立數學學習信心。
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定期上傳微課視頻、課下作業或其他學習資料,在掌握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同時,與學生展開積極的線上互動交流,了解學生數學學習中遇到的普遍問題,然后利用課上時間進行集中講解。或是利用班級QQ群或微信群,定期上傳學習資料或習題任務,然后利用課下時間監督學生自主完成,然后就學生完成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以了解學生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為后續教學調整提供重要依據,為提高教學效率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教師還要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拓展,如利用班級群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數學史、數學家傳記等,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科學精神的了解,或為學生提供相關數學知識的拓展性材料,讓學生對相關內容形成更加深入和廣泛的理解,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數學資源,在優化課堂結構的基礎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體來講,教師不僅要靈活采用微課翻轉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結構,而且要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呈現,加深學生知識理解,既要注重線上反饋機制建構,提高教學效率,又要加強課外拓展延伸,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劉柄含. 如何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數學教學[J]. 亞太教育,2016,(24):28.
[2] 張文艷. 芻議如何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數學教學[J/OL]. 中國校外教育,2016,(17):161-162.
[3] 王琳. 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中國校外教育,2015,(26):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