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芳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講解更要注重對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接下來,本文將結合高中地理教學現狀,探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研究能力;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199-01
高中地理教學中,給學生傳授地理知識是教學活動的一個目的,還有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能力,通過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活動,培養學生自己調查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受教師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以及單一的教學方法的影響,導致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不是十分注重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倘若這一問題不能夠被很好地改善和解決,將嚴重影響學生的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由此可見,探討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的方法和措施的重要意義。
1.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思想落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認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學生傳達新的教學知識,實現教學內容的灌輸。受這種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導致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注重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而是采用灌溉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向學生灌溉教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的應用,雖然可以保證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但是研究能力卻比較差。換句話說,就是學生在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地進行學習,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失去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2 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針對于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開展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會采用一書、一筆、一黑板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法的應用雖然可以實現教學的目的,向學生傳達教學知識,但是這種過于單一,陳舊而又古板的教學方法的應用,卻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自然就上喪失了,在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情況下,學生的研究能力自然就得不到發展。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針對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亟待我們去改善和解決。
2.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2.1 多媒體教學法。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針對于閱讀課堂教學,通常都是一書、一筆、一教師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感覺十分枯燥、無聊。如今,為了實現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成長引入信息技術,借助于信息技術中所具備的的圖文并茂的特點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例如,教師可以利用PPT教學法代替傳統的教學環境下的板書教學法,既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是一舉多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做一定的情景設置,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借助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系列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或者是視頻,借助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提升大家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帶來一定的幫助。
2.2 任務教學法。所謂的任務教學法,主要指的是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結合課堂的教學內容設置一定的教學任務,比如說,在學習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教師便可以設置如下三個問題:第一,地理環境對于區域發展是否具備一定的影響;二,地理環境對于區域發展的良性影響是什么、惡性影響又是什么;三,通過學習本節教育內容,你獲得了怎樣的教學反思。通過這樣的三個問題的設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本節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和地理環境和區域發展有關,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讓大家帶著教學任務去學習,可以很好地提升大家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進而實現學生的研究能力的開發,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帶來一定的幫助。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受教師落后的教學思想以及單一的教學方法的影響,很多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忽略了對于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進而導致目前高中學生針對于地理學習存在研究能力不足的現象。本文結合了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希望在本文相對應的一系列的建議和措施的幫助下,可以改善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所存在的研究能力不足的問題,進而促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開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于洪玲.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研究能力[J]. 中華少年,2016,(13):296.
[2] 蔣玉華.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J]. 新課程(中),2016,(04):125.
[3] 楊宗軍.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3):163-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