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建設
嘉峪關市一中基于四十多年的辦學積淀和繼承發展創新,在落實當下使命與新常態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大勢的對話中,不斷追尋教育的終極價值,以探索者的姿態行走在甘肅普通高中學校的前列,努力把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方案,創造性地變為自己的課程實踐,致力于探索現代高中發展新路徑,為甘肅普通高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種鮮活的樣本。在該校舉辦的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觀摩研討會上,來自全省高中學校管理者和省內外高中學科專家300多人共同分享了嘉峪關市一中為之奉獻的高中課改和高中優質特色化發展辦學實踐的一次“美味盛宴”,看到了我省高中學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希望。
堅守教育理想,不斷追求教育的終極價值
一所學校的高度,取決于對教育理想的追求程度。“校長應對育人方向和目標具有敏銳的認識,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并架通橋梁”。嘉峪關市一中將辦學理念“學生因為老師的存在而感到美好,學生因為學校的教育而對未來充滿憧憬”作為教育的終極價值去追求,并力求體現于每一個教育教學活動細節,張揚的是以人為本的旗幟,學校教育一切為了人的發展,努力為人的成長提供支撐和服務,今天對我省的高中課改來說,很有值得學習借鑒之處。
為了實現育人目標,學校領導班子提出并實踐“人文治校”理念,認為,“團隊是一種力量,團隊精神是學校的脊梁”,因而學校非常重視教職員工隊伍建設和專業素養的提升,弘揚民主、平等、合作、關愛、和諧精神,張揚教師的個性特長,釋放教師博大的師愛,充分調動和激發了學校管理者隊伍、教師隊伍、職工生活服務者隊伍、家長隊伍進行教育創新和提供支撐的鐘情、激情、熱情,成為學校賴以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
為了強健學生的體魄,把學生培養成有責任感有靈魂的人,學校通過課程化的奧林匹克精神教育,注重培育意志品質、競爭意識、集體主義觀念、合作精神,強調社會責任、民族情結、國家意識,反映的是人的價值觀以及情感和態度。通過體育精神的張揚,實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和文化品質的滲透。
為了使學生成為情感豐滿的人,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常態化實施,強調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合作與交流、和諧共處,學會與人愉快地生活。
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卓越智慧的人,學校主攻科技教育,通過四大系統載體,大力倡導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強調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致力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技術素養。
“藝術素養是人生更高層次的修養和品位”。為了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和藝術情操,學校把藝術教育打造成了一張名片,以美育人、以藝養人、以情化人,讓每一位學生通過高雅藝術實踐性校本課程提升品位、豐富情感,為了提升人的素養,釋放天性。
為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學校確定了突出奧林匹克、心理健康、科學精神教育“三大特色”和藝術教育“一個亮點”的辦學格局,從身、心、腦三個維度出發,塑造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健康體質體魄、健全人格心理、科學精神思維、社會責任擔當的公民,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特色。腳踏實地地實踐著“為了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這一教育終極價值和目標,十年磨一劍,功到自然成;正是在這樣一所學校依靠一支優秀的團隊,不忘初心,奮發前行,使我們看到了教育回歸本位的一縷曙光。在其背后支撐的是學校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是學校課程體系,是由共同必修與豐富的選修課程構成的學校課程結構系統。
堅持素質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遵循人的發展規律,是一所學校最樸素的追求,是應當堅守的教育理想。它的創新,首先是對辦教育最基本的堅守,是繼承與守正基礎上的創新。這在嘉峪關市一中不是空談、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踐行,一種對教育本位回歸和教育本真堅守的最好詮釋。
聚焦育人目標,全面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學校教育創新的關鍵是課程創新,因為課程是學校育人的藍圖,是學校教育的心臟和發動機。課程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舉措。而學校課程體系的建構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根本保證。建設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需要具有課程統整和融合的思想,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機整合。嘉峪關市一中抓住了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要素,把課程建設作為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靈魂,聚焦學校課程,大膽改革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特色,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甘肅樣板。
創造性地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這是一種法治思維和法理意識,因為普通高中課課程方案是具有法規性質的文本,體現國家意志。為此,學校堅持開齊開全開足每一門課程,尤其是藝術、通用技術、心理健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看似尋常中做細落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保障落實機制和運行模式。
開發和實施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學校構建了豐富的與國家課程相配套的校本綜合課程體系,在落實基礎性必修課程的基礎上,自主開發和實施了為促進學生個性特長和社會化發展的拓展性課程,包括奧林匹克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精神培養和藝術教育等四大類共42門特色校本課程,重視的是課程的綜合性、選擇性,而非單一性的學科課程。
大力推進有意義的教學改革。對學科課程功能與育人價值的挖掘、拓展、豐富、完善,進而進行整合、統籌、創新,將一個個具體的教育目標落實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技術引領,學科統籌融合,詮釋了新常態下育人新模式
近年來,有一些高中學校始終站在十字路口徘徊,到底是“分數至上”“分數第一”,還是“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有許多理不清道不明的萬千思緒。有沒有一種既要分數、又要發展的道路可走?嘉峪關市一中的探索對這一個焦點問題給我們作出了滿意回答。如何去抓高考?非高考科目該開還是不開?學校經過幾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可以說沖出了“應試教育”的圍城,走上一種素質教育的全人發展的良性發展軌道,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一個樣本校。endprint
學校領導從紅海戰略和藍海戰略理論的啟發中,認為單純注重知識傳授,注重培養學生應試技巧,只奔高考而去的戰略是紅海戰略,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則是藍海戰略。藍海戰略的實施存在一定風險,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藍海戰略培養出的人更符合國家民族發展的需求。嘉峪關市一中的創新教育,正是藍海戰略在教育上的具體體現,而這樣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省其他學校學習、借鑒和推廣。
2014年教育部出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抓好深化課程改革這一育人關鍵環節,要落實五大統籌任務。嘉峪關市一中正是抓住了“課程的拓展、統籌、融合”這幾個關鍵詞,向教育創新的深層邁進,從人的發展的角度扣住了課程這一主線,在不斷深化課程改革中作大文章,深層次探索育人的新途徑,這正是對教育的繼承和守正,對教育本位的回歸,對教育本源的追求,用自己的行動方式踐行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可以作為甘肅高中教育優質發展的一個樣本。
學校通過普職之間、學科之間、保障方面、資源方面的課程統籌,發揮了有效的作用。核心在課程資源統籌利用上,著力于學科內外、校內外、市內外、省內外、系統內外等。通過統籌,盤活了學校課程資源,激發出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潛能和活力,這不能不說是又一創新之處,是辦學理念、教育管理、課程實施、教與學方式等的創新。
學校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著力于課程體系及教學教研模式的重構,課程內容從學科拓展,到活動拓展,再到實驗與技術課程整合統籌,初步實現了跨學科、跨領域、跨年級融合、跨視界融合,嘗試進行了普職統籌、學科統籌、力量統籌、資源統籌等等方面的探索實踐。2006年以來,科技創新教育被確立為學校發展 “三大特色”之“科學精神培養”特色教育的切入點,以科學工作室為依托,以特色教育課程及相關科技活動為載體,整合優勢教育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培育課程文化,為學生成才創造良好條件。立足于科學工作室,依托電腦制作、信息學奧賽、科技創新、機器人等興趣小組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立足于物、化、生探究實驗室,堅持開展實驗技術創新實踐活動;立足于“實驗技術創新統籌教育中心”,探索將理科實驗、技術教育、創新活動相互融合、統籌運作新途徑、新策略。在挖掘課程資源,以創新活動推進學科教學,助力學生技術素養提升、科學素質培養和創新能力提高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實現辦學理念創新、育人模式創新、課程體系創新、學校管理創新、教研機制的創新,嘉峪關市一中的探索是全方位的,體現了學校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選擇性、自主性和創新性。
嘉峪關市一中以“三個特色、一個亮點”為標志的教育創新探索與實踐已初見成效,得到了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已沖出片面追求升學率、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突圍,在高考中取得一個理想的常態化的成績,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應然狀態。
(作者系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書記)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