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情緒消極、性格孤僻、焦慮自卑、認知水平差、嫉妒憎恨、內向孤獨、人生觀念偏移、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特點,采取有效策略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為留守兒童的終身發展奠基。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輔導策略
目前我國有農村留守兒童已達5800萬。這意味著,有5800萬“祖國的花朵”不得不在父愛母愛缺失的環境里孤獨地成長,幼小的心靈在最需要呵護的年代卻必須堅強地面對生活。有識之士疾呼,決不能讓農民工群體出現“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現象。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現代教育進一步發展的一個問題,這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難題。
留守兒童,顧名思義,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缺乏親情,缺乏疏導,缺乏監管,導致這些孩子中的許多人心理不健康,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情緒消極、性格孤僻、內心失衡價值觀偏移、焦慮自卑、認知水平差、嫉妒憎恨、內向孤獨、人生觀念偏移、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有的留守兒童心態不正成績低劣,有的厭學逃學荒蕪學業,有的遇到困惑自殺,有的經不住誘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將會嚴重影響民族的振興,嚴重影響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筆者在工作實踐中探索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六策略。
一、健全檔案,讓留守兒童留下腳印
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情緒和情感,特別重視留守兒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建好留守兒童的家庭成員及社會關系、德育素質、興趣特長、學習成績、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長檔案。全面完善檔案資料,讓每一位留守兒童留下生命成長的軌跡,為心理輔導提供有效依據。
二、關心愛護,讓留守兒童沐浴親情
班主任首先要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關愛留守兒童是對其進行心理輔導的基礎。要從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對其給予關照。對問題突出的學生,可以通過邀請到教師作客、饋贈學習用品甚至適當給點生活費用,讓其享受父母般的關懷,有困惑愿意向老師傾訴。同時,通過親情專用電話、親情QQ視頻等有效方式全方位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的“缺角”。
三、健康教育,讓留守兒童心態陽光
班主任要通過心理健康課、心理健康講座、陽光心態專題報告、理想信念及感恩教育主題教育等途徑,教育引導留守兒童擁有健康的陽光心態,通過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教育留守兒童正確認識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正確對待遇到的挫折、困難,正確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其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自信地踏上校園及社會的陽光世界。
四、建立友情,讓留守兒童勇于傾述
常言道:“心病必須心藥醫。”學生在平時生活、交往、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較多的是屬于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過分地批評指責、諷剌打擊,要朋友式地談心,針對性地梳理,耐心啟發、正確引導。教師要學會和留守兒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對待、不歧視任何學生。人們常說,朋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談心,其實和學生相處也是一樣的。
實踐證明: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老師,他們更需要的是朋友。與留守兒童做朋友,就可以與之平等的交談,就會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可能貼近孩子的心,走進孩子的心靈。只有走進孩子心靈,老師的教育才會起作用。
五、對癥下藥,讓留守兒童正視挫折
留守兒童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耙话谚€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也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周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遭遇挫折時,根據不同情況及不同的個性特征,引導留守兒童分別采取轉換角度審視挫折、充滿自信戰勝挫折、適度“移情”放松自己、決不放棄奮勇拼搏、痛哭一場宣泄情緒、糾正認知偏差與人為善等方式面對。
六、揚長避短,讓留守兒童自信成長
留守兒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等獨特的優勢與特點,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根據留守兒童的特點進行揚長教育,充分展示留守兒童的特長,從而使留守兒童不斷進步成長。要分析留守兒童的智能結構,根據學生的智能的組合特點,促進優勢智能的展示和開發,并利用學生的優勢智能與弱勢智能的關系,以優勢智能帶動弱勢智能的發展。著名特級教師丁有寬在《我與頑童》這本書中曾介紹過這樣一個例子:他接的班上有個叫小聰的后進生,是全校有名的頑皮學生。學校曾想讓他退學,家長對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師為了讓其他同學,也讓他自己發現自身的長處,根據小聰的特長,特意設計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爬竿比賽,顯示了小聰的爬竿本領,然后又以爬竿活動為題進行作文練習。在習作中,許多同學都贊揚了小聰,使小聰心里熱乎乎的,觸發了他的上進心。從此,小聰慢慢有了進步。這名“搗蛋大王”在畢業時已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如果當初丁老師只盯住小聰的缺點,只見其短,不見其長,今天批評,明天“教育”,小聰怎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呢?這就是“”因材施教“揚長避短”藝術魅力。
總之,我們對留守兒童采取以上教育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就能使他們養成健康心理狀態,提高他們的心里素質,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方銘琳,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機制[J]中國農村教育,2007(10)..
[2]天景正,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