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榮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由此“留守兒童”出現了。
關鍵詞:留守兒童;學校;問題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留守在家鄉,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進行照顧的年齡在14歲以下的孩子。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社會轉型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落差的體現,也是我國發展戰略推進與制度轉軌的產物,既是涉及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存的社會問題,又是關系許多農村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問題。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長期缺失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務工,與子女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留守兒童普遍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親人或其他人監護,也無法彌補留守兒童在親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早期教育缺位和親情教育缺乏,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有些不良行為長期得不到糾正,以致放任自流,容易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在監護類型中,隔代監護占的比重較大,監護人多為隔代老年人,由于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陳舊,不懂換位思考和因材施教,明顯存在隔代教育的現象,面對留守兒童犯的錯誤,要么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長期下去會導致留守兒童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學習等方面出現問題;要么以打罵與訓斥為主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待,該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
(二)學校教育不到位
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學校對留守子女的關注不夠,教育措施不到位或是缺乏針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校下撥經費緊張,教育設施簡陋;二是學校沒有開設適應留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相應課程;三是農村學校師資普遍不強,教學質量不高,特別是近年來受“教育產業化”思潮的影響,優秀教師大量外流,農村教育質量進一步下降。四是應試教育的理念依然是開展素質教育的瓶頸。在許多地方,學生成績的好壞是對學校和教師進行評價的唯一標準,導致教育只重分數,不重德育。
(三)社會和政府的影響
1.農村文化、治安環境較差,加上地域廣,管理難度大,出現了很多治安盲點,黑網吧,游戲廳及其他違法娛樂場所允許留守兒童隨意進出,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了不良習慣,還有一些留守兒童受社會上不法之徒的引誘、教唆、強迫等實施違法犯罪行為。2.政府投入方面。政府財政投入過于集中城市,而對于農村投入則嚴重不足,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各級地方政府想發展農村經濟,鼓勵農民外出務工,但對農民外出后所帶來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卻重視不夠,沒有把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常規管理工作之內,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教育監護網絡,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具體對策與建議如下: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1、父母方面。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關心子女的近況,堅持做到“四個一”—每周一個電話;每月與班主任聯系一次;每學期與任課教師聯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其次、轉變觀念。父母應轉變思想,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只有努力學好知識,才能有更大的作為。2、監護人方面。為提高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的家教意識和水平,建議建立留守兒童家教指導站或家長學校,有針對性地開設“臨時托管家教知識培訓班”,幫助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尤其是老年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注重在與孩子的思想溝通與情感交流中發揮家教作用。
(二)提高學校責任意識
首先、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包括留守兒童的家庭背景、家長姓名、家庭地址、留守原因、監護人及其聯系電話等內容并及時補充、變更有關信息。其次、完備家長通訊錄,以便及時和家長聯系溝通,反饋其孩子在校表現及思想動態,實現學校與家庭、班主任與留守兒童及其家長間互動與聯動。第三、開設心理課程,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服務。教給其生存技巧和安全常識,提高留守兒童的個人保護意識及生存能力,對成績較差的孩子,多給予學習上的鼓勵和幫助。
(三)社會政府共同努力,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社會應糾正錯誤觀念,對于留守兒童教育,改“差生”教育和“扶貧”教育為“特色”教育。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優勢,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逐漸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一樣的平等權利和社會權益。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逐步開放城市公立學校,使農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順利入學,取消對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限制和高額的借讀費,讓農民工子女享受與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權利。解決上學問題,父母就可能會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問題就解決了。
“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單方面就可以處理好的。它既需要我們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更需要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構建立體式綜合教育網絡, 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完成對孩子們的學業幫助、生活關懷和人格塑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