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宇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是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源泉,隨著時代的進步,原有教學法已不能滿足現代課堂需求。為了在課堂之中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觀察、模仿等能力,領悟民間舞的精髓,需結合實際添加:元素提煉法、學賞升華法、歌舞結合法及綜合組合拓展法等,以深層次提高民間舞課堂質量。
[關鍵詞]高職;民間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20-0116-02
高職院校舞蹈專業中,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是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它在舞蹈基礎課程中能夠較好的激發學生表演欲望,訓練學生肢體協調性,掌握多種舞蹈風格及培養舞蹈興趣。當今課堂教學中舞蹈教師所沿用的教學方法大致基本分為口頭講解法、動作示范法、組合分類法等基本教學法,而對于提高課堂投入學習的狀態,開發學生“二度創作”能力,關聯其他舞種能力,本文將在原有的教學方法基礎之上,增添新的教學方法,開拓更多的組合模式,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性和發展性。
一、元素提煉法
在民間舞教學當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動作明明已經教會了,組合的進度也按照計劃進行,但在學生身上總覺得缺點感覺、極致和風格。原因在于老師未能把每個民族的基礎元素拆開,揉碎,嚼透。知識講究環環相扣,基礎訓練的意義遠遠比花哨的組合編排重要。所以把民間舞的元素拆的再細都不為過。
元素提煉法就是針對這一問題,從實際出發,根據肢體的不同部位而編排出具有針對性的組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而達到夯實基礎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訓練點,便于學生思考和琢磨動作,讓肢體對于某一個動作形成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加強了細胞對動作的記憶,為日后復雜的組合打下基礎。
在實踐的過程中,元素提煉法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選取蒙古族舞蹈單元課為例:肩部訓練可分為柔肩,碎抖肩,聳肩(單聳肩、雙聳肩,交替聳肩、笑肩),硬肩(勻速、附點音符式),繞肩(單繞肩、雙繞肩、八字圓式繞肩)。在肩部的訓練中可以加入節拍變化,方位變化,幅度變化等等。把肩部的運動方式歸納總結,突出強調肩部與肘部的關系,把肩膀的動作每次都做到肢體的極限,酌情減少腳下,腰部等動作。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肩上。事實證明,在后期的綜合組合學習中,學生更加的得心應手,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訓練的痕跡,也就是在恰當的時候出現舞蹈中的“小范兒”。
元素提煉法是為了更好的鞏固基礎知識,在高職院校舞蹈教學中具有針對性,由于學生基礎較弱,不可忽視元素單一訓練,切忌凌亂的把動作穿插在一起,“大雜燴組合式”教學,學生分不清訓練重點。建議寧可縮減組合的數量,也要保證組合訓練的目的性。
二、學賞升華法
舞蹈課堂中多數是以基本的教師口傳身授,學生模仿老師動作,理解老師的口述要求,而達到組合的呈現。這種方法最為高效直接,也是最為基本的。但在學習后期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對動作的把握遇到瓶頸期,不管怎么努力琢磨老師的要求,似乎都無法再提升。學賞升華法就是針對這一問題,總結出建立在口傳身授法之后的一種教學方法,即是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借助豐富的視頻和教材資源,通過觀摩賞析的方式讓學生對組合有更深一層的領悟。該方法是對老師的教學作一個更全面的補充,其意義在于潛移默化的升華學生對組合的理解后,再返回課堂,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當一個舞蹈組合教學完成后,學生受到最大的影響就是老師,會先入為主地認為老師的動作示范是最高且唯一標準,自我的思維能力及肢體發展能力會停滯不前。此時,老師應當在具有一定的積累條件下,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舞蹈劇目(獨舞、群舞、舞劇片段),國內其它高校的相關的課堂組合視頻,國內已出版且具有權威性的教材錄像,甚至是民族地區原生態舞蹈錄像給學生賞析。如果說“學”是一種由外向內的階段,而“賞”則是由內至外的一個升華。“學”而后“賞”,并不是照搬賞析的資料,顛覆課堂所學,而是開闊視野,在概念上有更多的補充,讓所學和所賞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完成對組合更高一層的升華。
例如教授維吾爾族舞蹈中的刀郎組合后,可觀摩賞析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舞蹈劇目《刀郎麥西來甫》,體會和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更好地把握組合的情緒。亦可觀摩美哈阿依·喀依爾主編的《維吾爾族舞蹈女班教材》中“刀郎——其克提曼”部分,以此來分析學院派與原生態的不同。
學賞升華法是一種“學”“賞”有序,相互促進,進而達到升華組合的教學方法。實踐也證明,口傳身教式的學習組合或許可以解決基本的肢體,但難以促進學生自我思考能力。民族民間舞源自于民間,源自于生活,在科學訓練后也要回歸于對民族的理解。而“賞析”,就是打開視野,幫助學生突破瓶頸的最好方式。
三、歌舞結合法
傳統課堂中的民族民間舞的教材,是經過幾代藝術家在民間采風,花費大量時間研究鉆研整理出來的,是具有科學性、訓練性的教材。但實際教學中,也會遇到課堂內容過于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突破口可以借用舞蹈界中的一句俗話“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在民族民間生活中,載歌載舞的形式是屢見不鮮的,這種形式更是說明了民族民間舞具有高度的自娛性,而悠揚動聽的歌曲更是可以促進對舞蹈風格、情緒的理解。
歌舞結合法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它在可能的情況下,取一到兩個組合,搭配耳熟能詳的民族歌曲伴奏,在完成組合的動作教學后,讓學生開口邊唱邊跳,教師根據歌曲音樂的強弱、情緒的轉換,在不影響訓練性的情況下對組合進行適當的編排修改。但切忌推翻藝術家們的研究成果,一味追求原生態的舞蹈形式。科學證明,歌唱能直接刺激大腦興奮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授課質量。
例如在教授山東秧歌時,可以選取歌曲《沂蒙山小調》;教授傣族舞蹈時可以選取歌曲《傣家小妹》;教授藏族舞蹈時可以選取歌曲《卓瑪》等。
實際情況來看,歌舞結合法是較適合高職院校的舞蹈學生,因為學生都具有較好的音樂基礎,但這個方法不可濫用,不能夠每一個組合都盲目追求課堂氣氛。教師因酌情來選擇,而且歌曲選擇也不宜過于冷門,或者節奏型過于復雜,這樣歌舞結合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四、綜合組合拓展法
舞蹈是通過肢體表達情感、思想、故事等等的一種肢體語言。單一組合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民族風格融會貫通,爐火純青,讓肢體達到較高的自我支配能力。當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學生會對舞蹈渴望會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就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要吸收更豐富的養分,這種“養分”即是組合的綜合表演性。這是一種相對且更高的要求,是一種自身對“二度創作”的渴望,是一種強烈表現欲的體現。
綜合組合拓展法,就是熟練掌握元素和風格后,綜合動作元素,添加情緒性的動作和表演,重新編創非傳統組合。它可由教師個人或教師學生共同完成一段民族民間舞蹈編創。其意義在于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根據學生自身情況量身打造,拓展組合的創新性和表演性。綜合組合不應加入故事情節,應該以“半劇目”的形式編排,側重點在元素交融、表演激發上。在可以充分拿捏編排尺度的情況下,可加入一些教師的個人風格,但切忌不倫不類,避重就輕。快慢板相結合為佳。
例如藏族單元課中,較好完成了“腳位、體態及屈伸動律”、“顫動律”、“手位”、“水袖”、“踮步”等組合的訓練后,可編排“卓(慢板加快板)表演性綜合組合”。
綜合組合也可以理解為“私人定制”式的組合,學生在完成綜合組合時,情緒更為高漲,基礎訓練有更好的體現。但只宜放在學習末階段進行,前提保證基本課程完成的情況下再考慮是否進行編排。
教育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高職院校中舞蹈專業還屬于一個相對“年輕”的專業,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地摸索和研究。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更是需要每一位教師全身心投入教育中,在實踐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