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 本文以討論高校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學科建設路徑為目的,介紹了協同創新的內涵界定,分析了目前高校學科建設存在的學科之間互不交流、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科研基地和平臺欠缺等問題,并提出了協同創新中學科建設的路徑策略。
關鍵詞: 高等學校 協同創新 學科建設
隨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提出,未來對優秀創新人才、創新成果的需求為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而要適應這樣的人才需求,必須打開校門,面向社會,與政府、企業的協同創新便成為我國高校戰略發展的方向。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高校建設的生命線,學科建設必須在協同創新中找到自己的創新之路,這對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影響。
一、高校學科建設存在的不足
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的生命線,學科發展的水平直接決定高校的發展,世界名牌大學的成功來自于其擁有優勢學科、頂級的師資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所以高校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都應該圍繞學科建設進行。因此,學科建設是高校協同創新的核心環節。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學科建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科之間各自為政。
我國高校目前學科建設最大的問題是各相關學科之間不是協作關系,而是競爭關系,缺乏交叉與融合,更難以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協作創新。而隨著知識大爆炸時代的到來,僅憑單一的知識領域要取得突破性的創新難上加難,要有所創新必須走出原有的學科框架,尋求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與融合,換一種思維方式,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試著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利用不同的視角對學科知識開展研究,也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當前我國某些高校的各學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發展較好的學科更是封鎖資源,防止其他學科使用,導致視野短淺,限制交叉學科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完全找不到協同創新的氛圍。高校這種“條塊分割”的學科設置,不僅阻礙各學科協同創新,更嚴重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學生的知識結構只局限于某一學科、專業,而創新人才的培養恰恰需要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專業教育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而通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通識教育需要跨學科學習,而實際情況是各學科自己制定發展規劃和培養方案,各自為政,通識教育成了一句空談。
(二)優秀學科帶頭人匱乏。
學科建設的成功有賴于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教師隊伍。學科帶頭人能夠體現一門學科的綜合競爭力,由學科帶頭人帶領的學術梯隊是否合理是決定學科是否能夠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合理的學術梯隊由在本學科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一至兩名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在具體研究方向中,又有具有較強學術研究水平的三至五名教授(副教授)作為支撐,每位教授(副教授)需要配備若干名助手。遺憾的是我國的某些高校由于地處偏遠或財力受限,難以引進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多是職稱較低的教師,幾乎無法形成梯隊,學科很難得到發展。
(三)科研基地和平臺建設不足。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科研基地和平臺的保障,而實際情況是資源分配不均衡,某些高校由于資金問題無法建設自己的科研基地,有的即使建設了科研基地,也無力更新設備、技術,不能滿足科研需求;還有的高校學科科研人員能力有限,難以勝任科研基地和平臺的高水平建設,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制約了學科的發展。
二、學科建設的協同創新之路
學科建設要走出困境,取得更大的發展,必須塔上協同創新的順風車,內部無法解決的問題,職能尋求外部刺激帶來改變。
(一)促進學科交融,建立學科集群。
學科建設的協同創新既可以通過內部組織協同又可以通過外部主體協同達到,高校在進行學科建設的協同創新時應考慮內外兼修的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高校內各學科交融合作
學科融合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種形式,更體現在實實在在的合作上,通過軟、硬件的高度融合,形成學科集群。在硬件方面,高校應允許相關學科共享實驗室,共享數據資料等,在軟件方面將相關學科的資源和教師隊伍的跨學科相融合,在進行國家重大項目立項時,可多學科共同申報,共同研究,共享成果,高校應該在各方面特別是科研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而除了科研方面的合作外,各學科更應該探討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的舉措,打破學科壁壘,給學生跨學科學習的機會,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2.積極主動尋求外部協同
高校應積極與企業溝通,加強科研合作,企業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委托或聯合進行科研攻關,為研發新產品服務,高校可以借助企業的資金和資源共建研究基地,共享實驗資源,增強學科建設的科研力量。還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了解行業前沿趨勢,發現市場所需,據此,及時調整學科規劃和培養方案,對學科建設的先進性十分有益。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評價體系。
學科隊伍建設既要引進高層次人才,又要培養優秀教師,形成合理梯隊,還要改變現有的教師評價體系,讓教師的科研工作心無旁騖,沒有后顧之憂,這樣才有助于學科長期、健康發展。
1.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
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是解決學科教師梯隊問題的唯一途徑,一是不惜代價引進知名高校優秀畢業生特別是高水平學科學術帶頭人,構建一個有影響的學術團隊;二是對自有教師要進行協同培養,通過與企業的合作,選派教師到企業中頂崗鍛煉,增強其科研及實踐能力;三是引聘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通過他們建立與其他高校和企業溝通的聯系,共同成為協同創新的核心力量。
2.改革教師評價體系
在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學科建設要得到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唯論文論的教師評價體系必須改變。可以設立專門的科研型教師職位,即積極參與協同創新的教師可以憑借其科技成果轉化職稱晉升的評價條件,這樣既能夠鼓勵科研創新,又有助于學科的發展。
(三)共建科研平臺,協同資源共享。
協同創新是一種各主體的協作,更是各主體進行資源共享的過程,高校有著自身的科研優勢和優秀學科,與企業和地方政府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平臺,主要圍繞市場科技前沿,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企業提供資金及科研資源,高校提供科研團隊,期望通過這種寫作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為產業結構調整、行業進步提供智力支持;為企業研發引領市場的新產品,為高校贏得聲望和建設優勢學科的契機。
(四)協同人才培養,助力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除了要在科研上出成績外,優秀的人才輸出也是提升學科水平的標準之一。培養創新人才要摒棄原來單一的培養模式,不能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應該更強調激發其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形成依靠學生的通識知識,要求學科之間溝通合作,共同對學生的培養負責,而實踐能力無疑要依靠與企業之間的協同為學生提供實踐的資源與空間,甚至可以允許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增強他們的創造力,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一定會成為學科建設的一大亮點。
三、結語
學科建設要保持活力,健康發展一定要放棄關起門來發展的舊思想,而要打開門,迎進來,把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迎進來,把企業的資源、平臺迎進來,把其他學科的優秀團隊、研究方法迎進來,才能兼容并蓄,謀得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曼平.從戰略高度謀劃高校學科建設思路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10(6).
[2]趙智博.基于科學發展理念的地方高校學科發展戰略選擇[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1).
[3]辛均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建設路徑選擇與發展趨勢[J].高等農業教育,2013(12):46-49.
[4]邱玉敏.高校跨學科知識團隊提升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22).
項目來源: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5年度項目“協同創新背景下民辦高校建設研究”(JGJX2015D3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