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秦剛
專題報道·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把準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著力點
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秦剛
8月30日,由省委宣傳部、省委黨校、省教育廳、省社科聯、省社科院聯合主辦的“四川省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研討會”在成都召開。各位專家學者和與會同志一致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總方略、總框架、總抓手,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光輝,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引領。本刊選編其中六位專家的發言,旨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自覺性、堅定性,齊心協力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改革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發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積累的一條很重要的寶貴經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體現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順應黨心,符合民意。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各種問題,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了人民的利益,體現了人民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我們的戰略目標才能實現,我們的戰略舉措才能取得成功。有了廣大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理解和支持,就能夠應對各種復雜情況和矛盾,即使出現了一些偏差,也不會釀成大的動蕩。
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增進人民福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現階段存在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能夠通過不斷發展,通過制度安排、法律規范、政策支持加以解決的。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四個全面”已作出頂層設計,貫徹落實“四個全面”要著力進行實踐中的探索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不斷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要堅持解放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樹立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敢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抓住重點,力求實效,切實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要在繼承以往行之有效的制度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和總結實踐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經驗,并用制度固定下來,使之能夠長期堅持下去。進行新的探索,要有擔當意識、為民情懷,還要有務實作風,不僅要鼓勵探索中的創新,也要善待創新中的挫折,寬容前進中的失敗,這樣才能保護實踐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更好地培育發展動力,激發社會活力,凝聚社會合力,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