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楠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探析河南箏曲的音樂風格和演奏特點
王倩楠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我國的古箏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各個流派都涵蓋了當地的特色和獨特的旋律特點,具有一定的區別性。本文通過對河南箏的文化歷史、音樂風格和演奏特點等進行論述,分析其美學價值。
河南箏曲;音樂風格;演奏特點
我國的古箏流派有很多,河南箏曲只是其中一個流派,但由于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地方特色和演奏手法等深受人們喜愛,使得其在眾多箏曲流派中脫穎而出。近年來,隨著時間地推移,地方民族文化不斷變化,河南箏曲出現了很多差異性的支系,并且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形成了箏曲藝術。在現代培養孩子“多才多藝”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和研究古箏及其文化,古箏在學校和社會上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河南箏曲最早出現在民間說唱藝術大調曲子中,以“板頭曲”的形式存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河南箏曲都一直被稱為“板頭曲”。迄今為止,板頭曲的曲目幾乎都是由古箏獨奏形式存在和記錄的,在《中國曲藝音樂·南陽地區卷(上下)》的板頭曲收錄中河南箏曲也占據了很大比例。在平頂山等大調曲子廣泛流傳的地方,箏曲形式的演奏也比較廣泛。除依附于大調曲子的“板頭曲”之外,河南箏曲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重新編排大調曲子而來的,甚至形成河南音樂的基礎,如《幸福渠》﹑《漢江韻》等,使河南箏曲獨占一方天地。上個世紀50年代之后,箏樂逐漸在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藝術院校中推行,根據地方獨特音樂風格和演奏特點區分各箏曲流派也是從此時開始的,自此便有了“河南箏曲”,河南箏曲也從“板頭曲”的形式上有了進步和上升,成為一種獨立的表演形式[4]。
曹東扶是民間杰出的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河南鼓子曲演唱家,其在多年演唱過程中,琢磨演奏手法﹑技巧,將原有的平庸曲調改造﹑裝飾﹑提升,使曲目充滿活力。在板頭曲改革上有很大的貢獻。1954年開始,曹東扶先生與高等院校之間開始藝術交流,創造了河南箏曲演奏技巧中的游搖﹑大顫音等,為河南箏曲從伴奏到獨立成藝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
任清芝在河南箏曲的曲藝形式延傳和改革上有著很大的貢獻。他用鋼絲弦替代箏的絲弦,用內帶義甲替代外帶的義甲,使古箏音色﹑音量提高,表現力更強;在演奏手法上,加大了推揉按顫的力度和幅度,大量使用雙撮手法,更細致﹑戲劇的表現曲目,在其創作的《漢江韻》中,這些手法體現得淋漓盡致,曲目的情緒表達﹑民族風情更足,深受人們喜愛[4]。
王省吾精通大調曲子的演唱以及二弦﹑琵琶等各種民間樂器的彈奏,同曹東扶一樣,善于鉆研和改造。演奏的箏曲大方嚴謹﹑醇厚有力,并能結合河南的地方性風格,代表作有《打雁》等,演奏風格獨樹一幟。1953年,受邀到中央音樂學院的機會王省吾將河南箏曲第一次帶進了高等學府,幫助推動了河南箏的傳播和發展[1]。
河南箏曲多變徵﹑少清角,七聲古音階,二變音高接近宮音和徵音;以五聲音階為骨干﹑卻不單單是“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的關系,二變音與五音地位同等重要,兩個變音共同突出了河南箏曲獨特的音樂風格。在樂律上采用的是三分損益律,但音高變化相對穩定,整個曲目下來律制比較統一,音級升﹑降變化極少。河南箏曲同樣存在變音轉宮音的現象,變宮音用的很多,閏音很少[1]。
河南箏曲的音階調式比較簡單,“1﹑2﹑3﹑4﹑5﹑6﹑7”的音階組成旋律,宮調式為主要調式,多以哀怨﹑凄涼或輕松﹑歡快為主要表現情緒,如《陳杏元和番》和《高山流水》,雖然音樂的情緒不同,但都很有力量而且余味十足,具有渾厚﹑淳樸﹑深沉﹑慷慨的特色。“曲高和寡,妙技難工”就是對河南箏曲的最好評價[3]。此外,河南箏曲以五聲音階調弦定音,多采用D宮均調或G宮均調,演奏起來淳樸有力﹑色彩明亮。
河南箏曲多嘹亮,同當地人的豪爽性格一樣,再結合當地的語腔語調﹑當地戲曲的獨特聲腔,形成的音樂調式單一卻不簡單﹑渾厚有力﹑韻味十足,聽上去有身臨其境,悲從曲中來﹑樂在曲中生的感覺。
河南箏曲最大的演奏特點就是“游搖”演奏,左右手分工合作,演奏狀態柔和﹑自然,演奏曲目有力量﹑有戲劇性。特別是左手的滑按﹑揉顫﹑滑顫等手法,特色十足。指法更是運用巧妙,長搖﹑剔打﹑走吟﹑重顫,錯落有致﹑靈活自如,與曲調及其情感渾然一體,表達深入[4]。
河南箏曲的曲調流行性好﹑歌唱性強,旋律清新流暢中起伏﹑頓挫有致;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的頻繁裝飾,使曲調鏗鏘有力中不失清新﹑恣意﹑淳樸。雖然河南箏曲的整體在節奏上比較統一,速度變化也比較均勻,但節拍的強弱效果卻很明顯,曲調中特色十足。
1.拇指始終靠近相鄰的弦
右手拇指每次彈奏后都要靠近相鄰的弦,以增強彈奏力度﹑增加彈出音質的醇厚性。拇指使用頻率高是河南箏曲獨有的演奏技巧,其他箏樂均不具備。
2.剔托指法
拇指托劈﹑中指勾弦,共同組成大撮,使彈奏力度連貫。這一技巧在曲目《落院》中有良好體現。
3.短搖
結合托劈手法進行快速的搖指,增強音效和彈奏力度。
4.倒剔正打
中指帶指甲向外剔,增強音色力度。
5.刮奏
刮奏手法在河南箏曲中使用頻率較少,只有部分曲目的弱拍上會出現,也有強調重拍時使用的,如《打雁》中強調重拍位子時就使用了這一手法。
6.游搖
游搖手法是河南箏曲中比較有特色的手法,右手自琴碼附近開始游動彈奏到近岳山,同時左手配合著揉顫,演繹曲調的戲劇性。此外,慢滑游搖結合急顫,能奏出悠長的曲樂。
1.小顫音
左手反復吟弦發生,奏出震顫曲調,表達凄苦悲涼。
2.滑顫音
即滑音結合顫音。
3.大顫音
左手大幅度揉顫箏弦,形成音色變化,這一手法是河南箏曲中最特色的技巧,演奏的曲調自然不刻板。
4.上滑
原有音度的基礎上按小三度,直接不過渡。
5.下滑
原有音度的基礎上按大三度,直接不過渡。
1.《高山流水》分析
《高山流水》是河南箏曲中最典型的代表曲目之一,曹東扶譜曲,198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高山流水》源于器樂曲牌《老八板》,曲式結構分為三個樂段,每段都有部分重復,速度﹑力度上有所差別,曲目中運用了大量的上﹑下滑音以及長搖手法,將巍峨的高山﹑奔騰不息的流水演繹得恰到好處,聽者如親臨祖國大好河山般暢快,也展現了河南箏曲的獨特風格。
曲目圖示可以簡單表述如下:

《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
1)拇指托劈式的短搖
不同于搖指的柔和,拇指托劈式的短搖使樂曲更加有力度,聲音更飽滿。
2)左手按﹑滑音
左手沒有過渡的按滑音,以表現流水及河南獨特風味。曲目彈奏初始時速度較慢,展現柔和氣息;中期速度加快,左手滑音為主,巧妙表達祖國河山氣魄及河南本地的獨特風格和韻味[2]。
2.《漢江韻》分析
《漢江韻》也是河南箏曲的代表曲目之一,由喬金文根據河南曲劇改編而來,任清芝演奏,樂曲熱情奔放﹑鄉土氣息濃郁,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喜愛和勞動時的喜悅之情[2]。
《漢江韻》演奏主要技巧如下:
左手壓弦﹑按滑,之后快速顫音:左手的壓弦﹑顫音都要快速﹑準確,表現曲調的輕快﹑力量﹑喜悅。
大量的“4”“7”及連續滑音﹑點顫,在中段有很多結合滑音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這一手法具有地方韻味,是河南箏曲的一個特色手法,表現了河南人民的地方特色。
3.《陳杏元和番》及《陳杏元落院》分析
《陳杏元和番》與《陳杏元落院》是河南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首姊妹曲,取材于戲曲故事《二度梅》,講述陳杏元受害被迫和番,途中在落雁坡欲自盡被救的故事。兩首曲目分別描寫了陳杏元的悲憤﹑凄慘心情,深沉﹑憂郁﹑感人。《和番》中游搖及下滑音等演奏技巧使用較多,表達悲憤和怨恨;《落院》中,起伏多變的音調增加了陳杏元哭訴時的悲傷,使曲目戲劇性極強。
本文通過對河南箏曲的歷史﹑支系﹑音樂風格及演奏特點等進行闡述和分析,并通過分析具體河南箏曲曲目發現河南箏曲的藝術價值。希望河南箏曲能夠更好地傳播和發展,為我國古箏的傳承貢獻力量。
[1]關孟華.河南箏曲主題研究[J].中國音樂,2005.
[2]李書印.河南民族民間器樂曲綜述.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8.
[3]丁承運.河南箏派[A].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4]李秋蒔.淺談“南派”箏藝[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7(06).
[5]周耘.古箏音樂[M].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J60
A
王倩楠(1989—),女,河南洛陽,漢,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古箏表演與教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