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桃
農產品網上銷售、合作社組團闖市場、有機蔬菜賣到國外……在三臺縣,傳統的農業因為有了一支支由鄉土能人構成的鄉土人才隊伍而迸發出新的活力。
近年來,三臺縣把“人才強縣”戰略作為撬動全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有力杠桿,不斷在農村一線發掘鄉土人才、在主導產業鏈上培養鄉土人才,使其成為新農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的“助推器”。
搭建平臺,鄉土人才助推農業產業發展
8月5日一大早,在立新鎮科美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門前,前來交售秋葵、辣椒、一口茄的農戶排起了長龍。“今年受洪災影響,一口茄大量減產,但秋葵、辣椒等蔬菜產量還不錯。”合作社理事長何強告訴筆者,經過加工后的秋葵、一口茄將運往日本和韓國。
48歲的何強是立新鎮打虎村人,種植蔬菜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9年,他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并成功引進了“真仙茄”“黑米茄”“韓國紅”“黃秋葵”等多個蔬菜新品種,流轉土地1900畝,建立優質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組織社員以訂單生產方式種植優質蔬菜5500畝,發展訂單蔬菜產業。其合作社年產值達2600余萬元,年出口創匯800多萬美元。
在三臺縣,像何強這樣的致富能人不在少數。近年來,三臺縣狠抓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健全本土人才培育體系,先后完善了縣職教中心、縣廣播電視大學等5個鄉土人才培訓基地;探索建立大學生創業就業一條街、四川省麥冬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人才培養基地;成立縣級及以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94家、農村專業協會72個、農村專業合作社738家、家庭農場513家、農村電商450家。
由鄉土人才開發的“梓州六錦”(潼川豆豉、梓香菜籽油、涪城麥冬、紫燕橄欖油、富硒黑花生、智華皮蛋)以及“嶄山米棗”“心妙枇杷”等品牌已成為三臺縣特色農業產業的名片。
引領示范,鄉土人才助推脫貧攻堅
前段時間,潼川鎮解放村黨支部書記劉世偉忙得不亦樂乎,由他發起的第六屆荷花節舉辦得如火如荼。“對于這種能帶動鄉親致富的鄉土人才,我們在全力支持的同時,還會定期對他們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解,以確保他能更好地服務群眾。”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為了讓鄉土人才“扎根開花”,三臺縣建立了優惠政策、扶持資金、平臺載體等全方位的保障體系,對隱藏于廣大群眾中的“土專家”“田秀才”,發現一個,扶持一個,并圍繞產業發展、立足生產實踐,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同時組織種養大戶、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農家庭院進行“面對面”“點對點”的技術培訓,切實發揮鄉土人才實踐帶動能力,為推動農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家的辣椒全部通過網絡平臺銷售,價格比市場上還要高。”和村民們一樣,種了一輩子地的鄒積恩老人現在說得最多的一個詞語就是“網絡平臺”。2015年3月,本土企業家陳志勇建起了三臺縣第一家從事本土農產品網上銷售的綜合性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云端三臺363”。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鄒積恩和村民們家的土雞、雞蛋、玉米、紅薯等農副產品走出了小山村,變成了現錢。
在重視鄉土人才挖掘、培養的同時,三臺縣還注重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的宣傳推廣工作,逐步催生讓鄉土人才“香”起來的良好氛圍。通過組織開展優秀鄉土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利用媒體資源,對各類優秀人才進行宣傳和推廣,進一步提升優秀鄉土人才的示范帶動能力;依托聯村聯戶、精準扶貧等載體,多途徑實現鄉土人才與農戶“無縫對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從而逐步把更多群眾培養成鄉土人才,培養成致富能手。
在“黨建+產業+人才+脫貧”模式的引領帶動下,2016年,三臺縣實現4505戶12038人脫貧,18個貧困村集體摘帽。今年1-7月,已完成3030戶9092人脫貧,完成年度任務的81.06%。(作者單位:三臺縣委組織部) (責編:余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