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琴
文章編號:2095-624X(2017)20-0036-01
摘 要:文章通過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做對比,來闡述什么是成功的教學,從一些課程中的反思,來感悟和分享教學經驗。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而不是選擇適合教學的學生。
關鍵詞:感悟;多媒體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社會上經常用這句話來評價我們教師。馬云也曾經針對這個觀點進行過論斷。我也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如果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的話,真的就有教不好的學生。我是一個在山區工作多年的一線教師,學生的智力因素確實差異很大。同樣的知識、同樣的內容,有的一點就懂,有的重復很多遍他們就是不會。有的甚至小學六年都讀完了,但是十以內的加減法都還不會算。我現在的學校就有幾個這樣的學生,我所教的班級就有一位有智力障礙的學生,1+1等于幾都不會。如果用評價其他學生的標準來衡量,我只能承認我不會教。但是,這個學生很有禮貌,每天按時到校,從不無故缺課,如果從另一種角度看他也是一個好孩子。他雖然學的書本知識有限,可是他可以學做人、做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很希望領導和社會不要再用這樣的同一把尺子的標準來評價學生和教師。
我認為,選擇了適合學生的教學,學生成長了,學會了他以前不會的、不懂的,這也可以說是教好了學生。我國不是有一位智力障礙的指揮家嗎,就是他的音樂天賦讓他發現了自己的閃光點,使他成為一個卓越的指揮家。針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有不同的教學效果,他們應該受到平等的肯定,而不應該受到非議。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以老師的教為主,教師可以滔滔不絕、繪聲繪色地向學生講解。教師在表演,多數時候學生感到無事可做,覺得枯燥無味。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真的需要變革了,有些傳統的教學確實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我覺得傳統的精華要得到繼承發揚,不能完全摒棄,再結合多媒體教學加以輔助,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的魅力可以是他的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他的教學能力的魅力。教師一個微笑的眼神,有時可以給一個自卑的學生信心:教師一句鼓勵的話語,有時會改變學生一生的命運;教師的關愛,有時可挽回一顆絕望的心。有時教師一手漂亮的書法便可以讓學生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就是中國方塊字的魅力;有時教師多才多藝的表演,足以激起學生對某門學科的濃厚興趣。我記得我曾經教過的一個班級,當時是從四年級接手的數學。接過時這個班的數學成績是全縣倒數第二,大多數學生連二十以內的加減法計算都不太熟練。我當時統計了一下喜歡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生不超出一半,他們對數學沒信心。我當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行”“你又進步了”。我其實沒有多的先進的教學方法,也沒多用多媒體教學,只是我常用鼓勵的話語和時間。我記得當時有個女生以前考試很難及格,在一次單元考試中居然考了八十多分,她高興地對我說:“我從沒想過我也可以上八十分。”我說:“你努力了,就會成功。”她那喜悅的面容,到現在還呈現在我眼前。
當然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更讓課堂豐富多彩、形象生動,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它使課堂活躍了、精彩了。比如,小學數學講圖形的旋轉與平移,如果用課件,再配以聲音,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學生學起來更容易了。以前的教學都是用方格子教學,不能把平移和旋轉的過程生動地體現與展示出來,經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勞神又費力。現在有了現代教學與格子圖的教學相結合,真的是事半功倍。但是,課件的制作也確實是需要很多時間來精心準備的。一套精美的課件要花費很多時間,所以不可能每一節課都準備。如果頻繁使用課件,學生也會出現視覺疲勞,對學生視力也不好,也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要合理使用多媒體和其他教學手段相結合,讓學生能動手又能動腦,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做到好學又樂學。
教學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藝術,這門高深莫測的藝術吸引了無數的能人不斷地追求、不斷地探索,推動著社會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秀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的調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2]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的動態復合性評價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2(1).
[3]李 鋒.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10.
[4]楊啟亮.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思考[J]. 教育研究,2002(6):49-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