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蕾+蘇政華+懷寶賡?オ?
摘要:夏季萬物繁茂秀美,陽氣旺盛,宣發于外而生育、長養萬物。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而旺盛,宣發于外,此謂“夏長”。暑、濕是夏季之主氣。暑性炎熱、外散,易傷津耗氣;因夏季雨水較多,濕熱交蒸,相伴為病,易阻遏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因此夏季易疲勞乏力、汗出、食欲下降,嚴重者患中暑、腹瀉、胃腸功能紊亂等疾病。夏季養生應順應夏季陽氣生長旺盛的變化,做到心靜自然涼、預防中暑、飲食宜清淡,謹防形寒飲冷,充分調節自身陽氣,達到養生的目的。
關鍵詞:中醫;夏季養生;冬病夏治;三伏貼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這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關于夏季養生的描述。陽氣是人之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易外越,故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夏季天地氣交,陽長陰消達到頂點,人們應該充分重視夏季養生,重視陰陽平衡,合理的利用自然界陽熱之勢調補身體。
一、飲食養生
“食補為先,少苦多辛,粥為先”為夏季飲食養生總的原則。《攝生消息論》[1]:“夏三月屬火,主于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主心,當夏飲食之味,以減苦增辛以養肺”,所以夏季的飲食當減少苦味,如人參、蒼術等,增加辛味來滋潤肺,如:生姜、香薷等。夏日高溫人體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欲不振,有些身體柔弱之人,會出現“苦夏”癥狀,表現為胃口不開、無精打采、心胸煩悶。有時,為了對付高溫,人們往往會貪食寒涼,導致脾胃受傷。正如《攝生消息論》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夏季高溫,體內熱量難以發散,胃腸溫度升高,當食涼驟冷,就會導致胃腸痙攣,導致腹痛。俗語云:“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姜是夏季養生一寶,其味辛,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化痰之效,過食寒涼,易傷肺胃,姜可發散肺胃寒氣而溫養使其功能恢復正常。
夏季宜食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的羹湯,少吃煎炸油膩、辛辣的食品,堅持以“清”為主,多吃蔬菜、瘦肉以及時令水果以減輕胃腸負擔。唐代孫思邈提倡“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中醫認為濕為夏之主氣.故夏季濕氣盛,而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阻礙脾消化,影響其吸收營養物質,所以夏季補養還需健脾利濕。藥粥食療既可健脾開胃,又可補充因汗出較多而丟失的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常見的粥有:①絲瓜粥:絲瓜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暑,涼血解毒之功效;②蘆根粥:蘆根有清熱除煩,生津止嘔之功效,此粥適用于暑熱煩躁口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等人群;③西瓜翠衣粥:此粥有生津止渴.解熱除煩之功效;此外還有綠豆粥、荷葉粥等。
二、起居養生
“晚起早睡兼午休”。古人認為夏季應“夜臥早起”以順從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陽氣升發的特點。立夏之后,天黑得晚,亮得早,人們睡眠時間相對推遲,起床時間相對提前,容易造成睡眠時間相對不足,因此起居要順應節氣變化,入睡可不必過早,黎明即起,即使夜寐不佳也不要懶床,中午可小睡片刻或閉目養神,半小時到一小時內為最優。夏季人體多汗,“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消耗體力,心氣易損,易疲勞,午飯后消化道供血充足而大腦供血相對較少,所以午后人們總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導致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漸增加午休時間,消除疲勞,以防“夏打盹”。
三、情志養生
“心應夏氣,夏當靜心,使志無怒”。《醫學源流論》[2]:“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因此夏季要“靜養勿躁”,保持心情平和愉悅。《黃帝內經》認為養生者不應在夏季發怒,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黃帝內經》認為“肝在志為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憤怒時肝氣亢盛,而“五臟受氣與其所生”(《素問·玉機真臟論篇》),于是屬火的心氣也會隨著屬木的肝氣而充盛。這樣會使通于夏氣的心氣太過,《素問·玉臟真機論篇》曰:“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所以不宜發怒。二是《黃帝內經》認為中醫治療當“用熱遠熱”(《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因此養生者在高溫之夏季應避免進行使體溫升高的活動,而發怒時,會使體溫明顯升高,所以夏季不宜動怒。正如古代養生家嵇康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這就是“心靜自然涼”。有條件時宜外出旅游,避夏消暑等以調攝情志。還可以食用百合、蓮子、銀耳等一些清心安神的藥膳,也可以適當消遣放松,在大自然中開闊心胸,或練習繪畫書法怡情養性。
四、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是采用運動方式達到養生防病目的的理論與方法。夏季陽氣充盛,提倡戶外活動,要多與大自然親近,但運動不可過于劇烈,以防大汗損傷心陰,應以運動后少許出汗為宜,同時應避開正午日頭最毒的時刻,以早上陽氣初升,氣候涼爽的時候為佳,以八段錦、太極拳等剛柔相濟、動靜有度、起伏有致的活動為主,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氣存于內而風邪不可侵犯,可謂夏季最佳的養生運動。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也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中醫認為,“百病皆從寒起”,因此夏季是一年中養護陽氣的最好的時機,運動則是養護生發陽氣的最好方式,所謂“春夏養陽”
即是如此。養護陽氣忌貪涼飲冷,防止生冷寒涼之品損傷脾胃陽氣,也要避免驟然受涼或運動后冷水淋浴,女性生理期尤要禁忌寒涼,防止著裝過于清涼,如有脾胃寒涼或小腹冷痛,可適度服用辛溫之品如生姜紅糖。《黃帝內經》云:“動則生陽”,多做戶外運動,多曬晨起之陽,吸取天地大自然的陽氣。
五、冬病夏治,歡喜過冬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 “春夏養陽”、“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對于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痹癥、體虛易感、陽虛陰寒內盛證,對其進行提前干預,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其中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癥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如,中藥穴位貼敷:藥物貼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中醫特色療法——“三伏貼”就是夏季養生防病的最好實踐。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此時陽氣發泄,氣血趨于體表,毛孔張開,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而且這時候天地間陽氣最足,能夠幫助身體排出囤積的寒。三伏的當天及前后一天進行伏貼或灸療最為合適,適用于:①各種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腸胃炎等;②寒性體質,如冬季易感受凍瘡的人群;③慢性痛癥,如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肩周炎、女性痛經等。此法不適合心臟疾病、妊娠及月經期婦女、急性病癥等。當然,必須根據個人體質,在醫生的專業指導建議下方可進行施針等治療活動。
總而言之,中醫時令養生已經被廣泛用于生活和社會,人們應該依據天人相應理論,利用夏季陽氣旺盛的特色,合理養生,補養陽氣,至于如何“養”,人們應該在古籍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實踐,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多善權變,靈活運用,只有這樣,中醫養生理論[3]才能得到更充分的認證,思想才能得到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丘處機.攝生消息論.錢超塵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135.
[2] 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劉洋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8.
[3] 和中浚,江玉.中醫養生方法的歸類及其內涵和特色[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3):453.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