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蔣筱青
在瀘州保稅物流中心眾友東方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溫茜的記憶中,幾年前的瀘州只有一個港口,周邊是荒山,道路沒修通,甚至連商家都沒有。幾年后,這里荒山變綠坡,雙向六車道的道路已正式貫通。
變化的背后,是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成立,更是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的正式掛牌。
依托長江,乘著四川自貿區的“東風”,川南臨港片區厚積薄發,與成都自貿區共同打造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口岸物流體系,積極構建現代化物流系統,提速港口貿易。
“乘”蓉歐快鐵,打造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物流體系
瀘州港獨特的區位優勢,讓眾友東方在兩年前義無反顧地進入瀘州,成為最早來四川投資的進出口貿易企業之一。“當時瀘州港周邊還是一片空地,但瀘州市政府招商引資的力度和熱情讓我們堅信,留下來是有價值的!”溫茜說。
變革接踵而至。2015年,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 (B型) 通過驗收,走在了改革發展的前列。今年4月1日,川南臨港片區掛牌,成為四川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南臨港片區設立后,讓外貿企業在瀘州港的中轉成本降低,我們與保稅物流中心建立出口聯動作業模式,物流時間減少2-3小時,物流成本節省200-300元。”制度創新讓四川瀘州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兢有感而發。
邁著務實的步伐,川南臨港片區的運輸、報關、貨貸、貿易等企業不斷增加,港口物流業快速集聚和發展,“協同合作”被提上了日程。
“今年10月,我們將利用蓉歐鐵路快速通道,從法國到青白江鐵路港片區,再到瀘州港。”如此一來,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減少,溫茜告訴記者,這主要得益于前不久瀘州港與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打造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口岸物流體系。
其實,早在2013年瀘州港進港鐵路就已修通,實現了鐵水聯運的無縫連接。“目前,瀘州港已與50多家物流公司達成合作,積極向綜合物流供應商轉變。”黃兢說,尤其是與成都國際陸港公司合作,瀘州港多式聯運業務獲批交通部“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推動著成都與瀘州兩地的經貿合作。
一手抓制度創新,一手抓經濟建設,四川自貿區讓瀘州上了一個新臺階。截至今年9月1日,川南臨港片區新注冊內資企業1477家,變更注冊內資企業176家,累計新增內資企業1653家,注冊資本達143.4億元。
“單一窗口”與成都自貿區步調一致的融合
港口功能不斷提升,物流產業不斷壯大,區域合作不斷加強……作為四川第一大港,一個新的難題擺在眼前:日益增長的物流信息需求與物流信息利用率低、成本高、手續繁的問題如何解決?
思路決定出路。2014年瀘州就謀劃建立網絡化、現代化的港口物流信息平臺。在瀘州市政府的主導下,今年5月,長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正式在川南臨港片區上線,不僅能將港口分散的物流信息關聯起來,實現與口岸作業數據高效交換共享,更能創新物流通關模式,打造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在此之前,通關是海關、國檢兩條線,“但現在進出口通關一次錄入,一單兩報,數據共享,錄入項減少30多項,通關時間節約40%。”四川臨港物流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綜合部主管陳帥認為,“相比以往的報關、報檢模式,‘單一窗口更加便利,海關、國檢可以聯合查驗,降低企業的物流和人力成本。”
“我們在國家標準版的基礎上,還對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行升級,將成都、瀘州等各口岸區域性的‘單一窗口平臺已有的功能,以及海關、邊檢等部門各垂直平臺都集成到四川國標版‘單一窗口。”陳帥說,整合后的四川國標版“單一窗口”可實現“一窗辦結”,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
正是與成都自貿區步調一致的融合,讓川南臨港片區的航運物流企業率先體驗了一把四川國標版“單一窗口”的報檢。
“9月7日,我們通過四川國標版‘單一窗口提交報檢數據后,僅8秒就收到了檢驗檢疫報檢號、放行等通關信息。”四川中遠海運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報關業務主管陳星興奮地說,沒想到報檢速度那么快。
通關一體化,“小港口,大腹地”的聯動升級
從設立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到成為四川自貿區的一部分,瀘州“小港口、大腹地”洼地效應顯現。未來3年,川南臨港片區注冊企業將達到10000家,注冊資本將達1000億元。
瀘州港保稅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玉平直言:“保稅物流中心成立兩年來,倉儲功能使用率僅在40%左右。但隨著政府積極引進和培育進出口加工貿易企業,需求增多,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會逐步完善。”
目前,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與成都高新區綜保區已建立了“區港聯動”模式,實現航空物流與港口物流的對接。成都海關還在監管上加強了對成都高新區綜保區、成都空港保稅物流中心、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宜賓保稅物流中心4個區域的監管合作,加快通關一體化建設。
“今年1—8月,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已完成進出口總額1.19億美元,同比增長12倍。”楊玉平透露。
一邊加大區域聯動,一邊拓寬協同發展網絡。“目前瀘州港60%的貨源都來自成德綿經濟區,我們也在不斷加強與成德綿鐵水、公水多式聯運合作。”黃兢說,瀘州與成都在公水鐵空綜合運輸體系下,建立成都無水港,并與成都市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實現瀘州—成都間公路零通行費。
雖然掛牌不到半年,但川南臨港片區的優勢正在凸顯,作為四川自貿區的一部分,未來的發力點在哪兒?
“相比沿海自貿區,內陸自貿區的優勢應該是服務貿易。”對于川南臨港片區的發展,溫茜有自己的想法,“四川自貿區的發展要利用內陸服務貿易無邊界的優勢去彌補貨物貿易的缺點,利用成都雙流的航空港、青白江的鐵路港以及瀘州的水港優勢,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
“瀘州自貿區的發展必須與成都自貿區聯動。”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負責人透露,川南臨港片區要大膽闖、大膽試,推進成都與瀘州物流信息、服務、市場、政策、管理的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蓉歐快鐵”、長江黃金水道功能,推進成都青白江鐵路口岸、成都龍泉公路口岸、瀘州港水運口岸的融合發展,加強電子口岸及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與四川自貿區成都片區形成均衡發展。(責編:陳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