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摘要“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而在其中,國有企業發揮了領頭羊、主力軍作用,為國內經濟建設和對外經濟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外投資、能源資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開展屬地化經營等,國有企業已成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和貢獻者。
關鍵詞一帶一路 國企 形象建設
一、樹立國企良好海外形象的重要意義
“走出去”是中國經濟實現對外開放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企業“走出去”愈發與國家利益和國家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已成為中國國家形象和公共外交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海外形象是國企海外經營的重要底牌
企業的國際形象是國際社會對企業的認知系統,包括企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公信力、感召力等,體現了企業本身的品牌效應、企業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底蘊。國有企業是中國海外市場開疆擴土的主力軍,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是國有企業在競爭激烈的海外市場中站穩腳跟、長遠發展的前提條件,深刻影響著他們在“走出去”時走穩、走好、走得精彩。
(二)國企海外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名片
在歷史上,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茶馬古道,都是商貿力量帶動國際交往的見證。企業的產品、服務以及企業人員、品牌等所攜帶的訊息,都是構建母國國際形象的重要素材。在公眾的眼中,一個國家的國家品牌、企業品牌與商品品牌實際上是三位一體的。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說:“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松下是我的右臉。”
對國有企業而言,“走出去”肩負著更加神圣的使命與責任,他們不僅是“一帶一路”構想的具體實施者,并正在成為承載中國形象的重要國際行為主體,是國際社會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其一言一行都因國企地位作用的“特殊性”而與國家國際形象緊密相連。
二、央企海外形象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當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貿易保護主義依舊存在,部分國家甚至加強了對外資項目的審核,這導致中國本土企業很容易在“走出去”的一開始就被冠上“經濟滲透”、“新殖民”的帽子,這給國有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經營和形象建設帶來了嚴峻挑戰。
(一)品牌合.法性問題有待重視
國有企業品牌合法性既表現在價值合法性,即企業對人性原則、道德理想和公共精神等終極意義的順應和引領;也表現在程序合法性,它體現的是企業對規范性、開放性、公正性和平等性等程序正義原則的堅持和踐行程度。近年來,由于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差異,國企品牌合法性問題在海外受到一些質疑。
(二)海外價值認知有待反思
跨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對于東道國的價值認同,以及與企業價值和企業文化的對接。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干涉”,我們的企業面對一個市場,應當選擇搞好生產、提升產品品質,尊重當地文化與需求,不對當地的風俗習慣進行過多的干涉,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不斷改進。
(三)海外傳播方式有待改善
一直以來,國有企業在不斷努力嘗試將自身正面形象傳遞給國外的消費者。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國企的傳播理念、傳播技巧、話語體系、技術手段等與國際水準、現實需要和時代要求相比,仍存在嚴重的滯后和不適,突出表現在找不準站位、發不準聲調、講不好故事,建設海外良好品牌形象的愿景往往事與愿違。
三、國企海外形象建設的幾點建議
國有企業在深刻融入國際經濟的同時,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挑戰,新形勢下國企如何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在海外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研究。
(一)講好中國企業故事
講好中國企業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講好故事,不僅需要高度的政治責任,也離不開高超的專業技能,要改變“重主題輕主角、重體現輕展現、重論述輕敘述”的片面做法,以小事件透視大時代,以小人物折射大變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趨勢。在選擇中國故事時,更加注重人類共通的經驗與思維,遵循共同的價值和情感,尋找文化的共性,激發人性的共鳴,努力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
(二)創新品牌傳播方式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興起,輿論格局在不斷重構,內容正確不等于效果就好。要實現不同文化互通、促進不同文明互鑒,不僅要讓受眾聽得見、聽得清,更要讓他們聽得懂、聽得進。國有企業要不斷創新品牌傳播方式,以東道國喜好的方式展現企業品牌形象,同時要把握新媒體迅速崛起的趨勢,更加注重品牌傳播形態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多元化、分眾化,加強分層設計、定向直供,做好量體裁衣、精準推送。
(三)借助高訪展示契機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國建筑、中遠集團等中央企業高管外出訪問交流,李克強總理多次在海外“推銷”中國高鐵、中國核電,稱贊他們為中國的一張靚麗名片等等。這些都為國有企業在世界重要政治、經濟舞臺上展示國企良好品牌形象創造了條件。國有企業要不斷提高“事件營銷”水平,充分抓住和利用國家領導人高訪契機,實現公共外交經貿與國企形象塑造的同步進行,經貿提升國有企業的海外影響力和美譽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