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君波 郭振華 云旦旺久
摘要: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也是我國第一位提出體育思想的教育家。他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僅提出了自己的體育思想,而且也包含著豐富多彩的體育內容及教學方法。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等研究方法,在簡述孔子體育教學的時代背景、進行體育教學的條件、體育教學的內容的基礎上,從“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樂學”“有教無類”“循循善誘”等方面論述了教師教的思想;從“學而不厭”“溫故知新”“真知”“教學相長”“學思行”“擇善從之”“不恥下問”“文武兼得”等方面分析了學生學的思想,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思想和唯物主義觀點,這是孔子體育教學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對古代體育及近現代體育的發展有著較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孔子 體育教學 體育思想 春秋
大約從三十歲左右開始,直到七十三歲(公元前479年)去世前為止,始終是“誨人不倦”地從事教育工作。即在他長達四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他不僅提出了體育思想和養生觀,而且在他的教學活動和實踐過程中,也包含著豐富多彩的體育內容及教學方法,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思想和唯物主義觀點,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對古代體育及近現代體育的發展有著較深遠的影響。
1孔子進行體育教學的時代背景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軍事體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較大的比重,這一點在東西方奴隸社會學校的教育中,都是相同的。春秋時期,諸候間攻伐不斷,統治者需要的是文武兼備的治世之才。因此,春秋時期的“士”階層,仍以武士教育為主,軍事武藝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迎合社會的需求,孔子創私學來培養通曉軍事武藝的人才。可以說,孔子私學教學中有體育教育的內容,是時代和個人志向需求的必然。因此,春秋時期的“士”階層,仍以武士教育為主,軍事武藝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社會的需求,使孔子創私學的目的是培養通曉軍事武藝的人才。可以說,孔子私學教學中有體育教育的內容,是時代和個人志向需求的必然。因此,春秋時期的“士”階層,仍以武士教育為主,軍事武藝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2孔子自身具有進行體育教學的條件
孔子是殷人的后裔,遺傳著尚武的血脈。孔子先祖為宋國公室貴族,掌握軍政大權,后遷魯。孔子父親叔梁紇是魯國武士,曾立過幾次戰功。史載他能力舉城門,以勇力顯赫于諸侯。據《史記》記載,孔子身材高大,“人皆謂之長而異之。”他雖自稱“少年貧賤”,但作為“士”階層的一員,他所受的軍事教育當是嚴格而全面的。童書業先生指出:“孔子及其父皆以力聞,實武士也。”《呂氏春秋》載,“孔子之勁,能招城門之關。”而《淮南子》的記載,更可以說明孔子是智勇雙全,能文善武的人。由于孔子所受的教育和超人的技藝,使他具有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傳授“六藝”的條件和能力。
3孔子體育教學的成就
史載孔子弟子有三千,因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其中有七十二人精通“六藝”。孔子的學生子路是一員猛將,七日不食還能“抗然持干戚而舞;孔子周游列國,在離開陳國經過蒲國時被蒲人阻止,“為人長賢,有勇力”的弟子公良儒拔劍相斗,使“蒲人懼”而解圍,孔子的弟子冉有,文武兼能,多才多藝,《左傳》記載他“用矛于齊師”,而立了功。孔子的學生,能以武勇顯赫于世,與孔子重視武備和傳授軍事武藝是密不可分的。
4孔子體育教學的內容
4.1六藝
孔子有明確的武備觀念,孔子主張“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孔子提出要依靠善人教民養民達七年,始可以接觸兵戎之事及兵戎之學。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文武兼備才能的培養,傳授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術。孔子的施教內容基本上是沿襲了西周的教育內容,進行有習練武藝和以尚“禮”為目的的體育教育。孔子提倡“游于藝”,“藝”實質上就是指“六藝”,這“六藝”之中就包括“射”“樂”“御”,而“樂”“御”“射”屬軍事體育項目。“射”為射箭,“御”為駕車。在商周和春秋時期,車戰在中原地區為戰爭的主要方式。車上的戰士必須具備高超的射御技能,所以“射”和“御”在那個年代是軍旅必習之技。貴族更是如此。貴族尚武,貴族子弟從小就必須開始習武。學會指揮、參加、進行戰爭的本領。因此,“射”和“御”就成為貴族子弟們入學后必修的軍事體育課程。“樂”中的樂舞要求有專門的訓練,也有體育的內容和含義。樂舞按其內容及舞具來分,有文舞和武舞,“春夏學干戈。”武舞是執干戈而舞。武舞是武藝與舞蹈的結合。從《史記·樂書》中記孔子對大武舞的詳細解釋可知,大武舞有許多擊刺的動作。不論文舞還是武舞,都必須進行系統的訓練,對身體的靈敏、柔韌、協調、有力以及集體動作的整齊劃一的要求,必然帶有體育的因素和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孔子在這些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中,不斷嘗試改變授課方法與改進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生動有趣,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經過長期的訓練,弟子們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得到很好的培養。
4.2養生導引術
春秋時期,由于思想的開放,社會的文明進步,出現了養生思想和養生導引術。孔子在教學過程中,不但向學生灌輸保健養生思想,傳授方法,還很注重身體力行。孔子主張以“靜”來求得人的長壽,是孔子養生思想的特點,對后來的道、醫、佛諸家的養生思想有相當的影響。孔子的保健養生思想和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是顯見的,這是孔子體育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4.3娛樂活動
娛樂活動,在現代體育觀念中屬于身體鍛煉部分。孔子認為娛樂活動除了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能調養性情,陶冶身心。所以孔子的娛樂活動內容很豐富。孔子喜歡釣魚、打獵。且孔子不以獲取為主,很注重這些活動的娛樂性,技藝也很高。登山、郊游也是孔子經常性進行體育教學的活動,孔子多次登山,把帶學生登山作為一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
4.4勇是孔子體育教學內容之一
“勇”主要是指勇敢,概括起來就是一種精神和品質,其中包括了體能強壯、有勇敢的行為和機變的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孔子所說的勇是受禮儀約束的,是在一定的道德規范下的勇。他說“勇而無禮則亂”“小人有勇無義為盜”,一個人雖然很勇敢,如果不受禮的約束的話,就會犯上作亂。君子只有勇沒有義,就會搗亂造反;小人只有勇沒有義,就會做土匪強盜。《論語》中多處講到“勇”,有所謂“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之說。按照孔子的要求,要把“勇”字落實在行動上,既要具備健壯的身體,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能。endprint
5孔子體育教學的思想
5.1孔子教的思想
5.1.1“因材施教”思想
孔子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們進行充分的了解,掌握他們的共性以及個體差異,并根據學生們的差異,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孔子觀察了解學生,即了解學生以往的經歷、興趣愛好,用心觀察學生的所作所為。對于學生不僅要考察學生上課時的言行舉止,也要了解學生課后私下的行為,全面掌握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隋況。然后,針對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循循善誘、有的放矢地傳授知識。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簡單說教。另外,學生的能力和智商也不盡相同,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具有共性,又展現出個性特點以及個體差異。孔子還認為要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程度的高低來因材施教。既不要讓有的學生“消化”不了,也要防止有的學生“吃不飽”。他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而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則不可。”
5.1.2“啟發式教學”思想
在世界教育發展歷史上,孔子是第一次提出啟發式教學的人。啟發式教育是孔子體育教學方法的一大特色。孔子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非常善于利用“叩其兩端”的方法。這就是說,從正反兩方面去啟發和誘導學生來開拓學生的視野。簡言之,孔子認為:學生主觀上沒有需要時,就不要教;不能觸類旁通時,也不要教。因此,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首先是重視學生的“需要”,同時也把學生的思維活動作為啟發式教學的中心內容。這兩點,正是我們理解和掌握啟發式教學至關重要的地方。
5.1.3“樂學”與“有教無類”思想
孔子對“樂”的言論也是非常膾炙人口的,“學習而時常進行復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孔子不僅重視學習帶來的快樂,他對教師快樂的教也很有感悟,“誨人不倦”是孔子終身遵循的座右銘。而孔子將學習和教學的境界劃分為“知之、好之和樂之”三個不同的層次,并通過遞進句的方式突顯了“樂”的最高地位,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充分揭示出“寓教于樂”體育教育實踐的重要性。至今為各國教育家們所學習和研究,同樣,孔子在體育教學中的“有教無類”對現行的學校體育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1.4“循循善誘”思想
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同弟子展開平等的討論;另外,孔子還要求弟子幫助他改進一些做法。如子路常常對孔子的言行提出直率的批評,孔子不但聽了,而且還改正了。由此可見,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古典的民主精神。縱觀以上的分析,孔子“循循善誘”,真實地反映了孔子在培養人才方法上的成功和獨特。
5.2學生學的思想
5.2.1“學而不厭”與“溫故知新”思想
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學習,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績。孔子說自己:“我不是生來就懂得知識,只不過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探求它罷了。”孔子與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要想成功就必須勤奮。此外,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其次,孔子說:學問就像一個浩瀚的海洋,在選擇學習內容的時候,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要具有全局觀念。
5.2.2“真知”與“教學相長”思想
孔子說:“做學問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有半點虛假,更不能不懂裝懂。”要做到真正的“知”,就必須要謙虛謹慎、具有有錯就改的精神。因此,孔子又說:“當發現自己有錯誤時,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并且要真正地做到改正錯誤。”所以,孔子把“謹慎做學問,謙虛做人”作為一條鐵律運用到他的教學過程中去。“教學相長”就是教和學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其核心就是教師和學生的辯證體系,兩者之間沒有障礙,能夠暢通無阻地完成教學。
5.2.3“學思行”思想
孔子特別注重學和思的辯證關系,主張學與思交修并進。如果僅僅是學習而不去認真思考,就會迷失自己;而只是一味地去思考,而不去學習,就會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了。因此他提出:學習應該是思考的基礎。他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得出經驗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同時,他也很強調勤于思考的意義,重視發展思考的能力,推崇“君子有九思”,對那些不認真思考的學生感到非常不滿意。
5.2.4“擇善從之”思想
世上的“高人”良莠不齊,如何選取適合自己的人作為老師呢?他教給學生,要向學問淵博,特別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賢人看齊,并以他們作為表率和標準;當看到不學無術的人時,就要深省、反觀自己,審視一下自己是否也具有同樣的毛病和缺點。因此,這種通過“榜樣比較”來獲得學習的方法,體現著孔子教學方法的一大特色。
5.2.5“不恥下問”思想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對每一件事都有直接經驗,因此,問成了求知的方法。孔子就是一個善于“問”的人。這不僅是表現自己知禮,更重要的是通過問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加以確認,把不知道的東西變成知道。受孔子的影響,他的弟子們也都好“問”,并把“問”當作勤奮好學的標志。然而,問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如“下問”和“上問”等。要做到真正的“不恥下問”在非常講究等級、身份和地位的社會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誰的知識水平高,誰就會被看作是有身份的人。才學高的人求教才學疏淺的人會被世人恥笑。因此,孔子倡導的“不恥下問”是對等級社會的挑戰和突破,這不僅需要見識,更需要勇氣。
5.2.6“文武兼得”思想
孔子非常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他提出“君子不器”,學生們應該通曉“六藝”,學得“五經”。孔子說:要想成為君子要做到:仁愛有德;有知識;有勇氣,即仁、知、勇三個條件。為社會培養文武兼得、有勇、有仁、體魄強健的君子是他實施教育的終極目標。
6孔子體育教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1)在奴隸社會后期,包括體育教育內容的“六藝”教育已經成為當時各級學校的一種普遍形式,他的這種“學、思、行”以及啟發式教學模式放人到其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來進行,可以說為現代的學校體育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模式。
(2)孔子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注重“育心、育體”并舉。他的“六藝”教育豐富了我國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禮射”及勇武觀促進了我國后世軍事體育的發展。
(3)在兩千多年前,孔子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理念在他的六藝教學中已經出現。現代體育教學講求“終身教育”,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和能力,是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之一。1995年5月,我國批準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是對孔子體育思想的肯定與回歸。
(4)孔子明確提出了適度鍛煉的原則。這些科學的理念在今天看來同樣是極有價值性的。
(5)孔子因材施教、快樂教育的思想對現代體育教學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啟發,閃耀著智慧之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與當今的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一脈相通的,在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并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劃分學習水平”。當今教育界極力倡導的“快樂體育”的教學模式正是孔子樂學樂教精神的生動體現。
(6)孔子主張在射禮中以所謂的“君子之爭”來培養貴族子弟尊卑有序、謙讓有禮的觀念與風范。即“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理念對于競技運動過程中的道德建設是大有裨益的。
(7)挖掘借鑒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現行體育教育思想和現代教學論及“終身體育”觀等提出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思想——和樂體育”。體育教師在踐行“和樂體育”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以快樂的情緒體驗進行體育學習,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能,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融洽、合作的氣氛中快樂地參與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運動的樂趣,體驗克服困難后取得的成功感和成就感。endprint